王惠貞 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
行政會議日前通過興建機場第三跑道的建議,社會上又議論紛紛。本人雖非航空界專業人士,但基於同普羅大眾一樣的正常認識,並根據擺在眼前的現實分析,本人認為興建第三跑道勢在必行,現在興建已經落後於發展的需要,還糾纏在應否興建的爭論,而不是加快上馬早日使用,不僅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優勢地位難保,連香港的整體競爭力也會進一步下降。興建第三跑道阻礙重重,也是近年香港社會發展過於政治化的縮影,拉布、「不合作運動」愈演愈烈,導致政府施政舉步維艱,經濟民生各項發展緩慢,最終受損的,還是廣大香港市民。
興建第三跑道具迫切性
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機場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我經常由赤鱲角機場進出香港,其間觀察所見,機場滿佈來自世界各地的飛機,在跑道上起降的飛機不分日夜川流不息。赤鱲角機場運作繁忙,一方面是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亞洲航運中心的象徵,為香港帶來源源不絕的人流物流,創造巨大財富;另一方面,機場投入使用已近20年,客貨運量不斷上升,機場容納量接近飽和,興建新跑道提升機場容量備受關注。運輸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近日亦撰文指出,現時雙跑道系統的實際最高容量為每小時68架次,若空中交通持續增長,機場在未來兩年內便會達至飽和。區域內其他國際機場,特別是新加坡、韓國和上海,以及珠三角的廣州和深圳等,均在積極進行擴建。面對競爭,香港若不欲放棄得來不易的航空樞紐地位,削弱整體經濟競爭力,便得早日興建第三跑道。
赤鱲角機場容量接近飽和,周邊地區紛紛擴建機場,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今年2月5日啟用,連第二機場都提上日程,深圳亦計劃啟動第三跑道建設,充分說明珠三角地區航空業發展迅速,現有機場容量不足並非單單香港的問題,擴建跑道滿足航空業及地區發展需要乃大勢所趨。在擴建機場的問題香港已經落後於人了,即使現時馬上開始籌劃第三跑道,預計也要10年時間才能建成投入使用,早已超過現時兩條跑道全面飽和的日子,香港經濟已要蒙受一定損失。而且,業內人士指出,即使興建第三跑道,預計香港機場亦只能應付至2030年的飛機起降需要。換句話說,在新跑道落成啟用的不足10年內,香港又要面對擴建機場的爭議。因此,現在已經不是爭論要不要建第三跑道的問題,而應把焦點落在如何更快更好地興建,不要出現因航空基建落後導致香港航空樞紐地位不保的局面,令香港競爭力下降。
政爭太盛拖慢發展步伐
事實上,香港因為爭拗太多,有利於長遠發展的項目「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令許多固有優勢不斷被削弱,香港在這方面受過不少教訓。興建港珠澳大橋的構想早在1983年就已經提出,對加強香港與珠三角的經濟融合、鞏固香港作為地區龍頭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如果早日建成本來是早着先機。可惜大橋興建爭議不休,更一度受到司法覆核,幾經波折,直至2011年12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才正式動工,估計要到2017年才通車。現在珠三角地區已充分開放,與世界廣泛接觸,港珠澳大橋足足要花30多年時間才能成事,其作用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航空業是香港僅餘不多的優勢之一,希望在興建第三跑道上不要再重蹈覆轍,把得來不易的航空樞紐地位拱手讓人。
但令人憂慮的是,香港政爭太盛,阻礙發展的情況未見改善,反有愈演愈烈的情況。立法會內拉布、「不合作運動」司空見慣,高鐵項目、新界東北計劃,乃至近期的創新及科技局成立,都遇到重重阻力,結果不僅要付出巨大成本,更嚴重拖慢發展的步伐。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經濟持續發展作支撐,不解決「錢從何來」的問題,改善民生、提高福利等事宜只能淪為空談。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指出,民生的基礎是經濟,改善民生的必要條件是發展經濟。只有持續的經濟發展,青年人才可以有就業機會,有更多和更好的向上流動空間,市民才可以有更高的收入,政府才可以有更大的財政能力解決房屋、貧窮、老年和環保問題。我們必須維持香港在國際和內地的競爭力,同時制止任何破壞香港投資和營商環境的行為。梁振英特首的提醒點出香港面對的問題所在,值得廣大市民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