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輸液室是晚間寫作的好去處。 網上圖片
陳曉鳳
前段時間因為腿部不適,在醫生的建議下,要做一個微創手術,於是有了平生第一次真正的住院體會。
原以為住院就是養閒,可經歷的,卻是緊張的「戰鬥」。每天清晨六點,當你睡意正濃之時,護士就進了病房,打開大燈,測體溫、抽血。隨後,打掃衛生的揮着拖把進來了。
剛吃了早飯,查房大夫來了。每個病人床前站一下,問問感受,人人都認為自己很重要,大夫的話總是簡潔穩重。大夫邁着大步剛出門,護士便穿梭般地進了病房。一位來給各位輸上液,接着我的雙腿做上了牽引,一盞紅外線烤燈也照射在我的身體旁。半小時後,牽引和烤燈結束,微循環器和導入儀又開始在我身體不同部位接着工作。隨着電流大小,兩隻龐大的的電襪子間歇地捏攥我的腳部,兩窩小針敲打着我的腿部關節,把棉紗中的藥液推進皮膚。西醫極少有作為的骨病,中醫療法卻有不錯的療效。
又是半小時後,電襪子和小針們都停了,身上終於清淨了一些。一位護士拖着泡腳桶進了病房,把特製的泡腳中藥湯倒進桶內的塑料袋裡。我舉着輸液管,掙扎地下了病床,坐在椅子上開始泡腳。這是比較舒服的時候,熱熱的中藥湯泡腳可以活血化瘀,很利於關節止痛。而且坐着也讓我更方便觀察輸液袋走勢,不至於耽誤了拔針和換藥。
泡完腳後,我大膽地自行加快了輸液的速度。若不如此,就得被輸液管拴上三個多小時,午飯都不能按時吃。隨後,接到同學的微信:央視報道,輸液尤其是輸中藥製劑,等於慢性自殺。想想,在這個醫院輸入中藥製劑的病人,只見治好病走出醫院的,還真沒見誰輸液出了什麼問題。或許只見結果不問邏輯,就是如我這樣的平民百姓與精英之間的差距吧!
剛拿起飯盒想去吃飯,年輕的實習大夫帶着針灸盒進房來了,快樂地跟各位打着招呼。他麻利地給我和另一位病友行上針,於是只得再忍耐二十分鐘,等小大夫來拔掉針。已快中午一點了,還好醫院食堂飯點兒很長,晚了也有熱飯可吃。雖然一上午幾乎都在床上躺着,可依然飢腸轆轆,治病加無聊,醫院的大鍋飯菜也變得可口了。可是為了不發胖,每餐飯我只吃二両米飯加半個青菜。
下午沒有治療,就成了「放風」時間。病房裡總是太熱鬧,病人的親朋好友,源源不斷地來病房探望。對習慣與書本相伴的我來說,尋找獨處時間就成了生活的目標。吃過午飯,我穿得嚴嚴實實,背着書包出了病房。我先去了醫院門前的長廊,那條漆成金色的木製長廊,沐浴着秋末初冬最後的溫暖陽光,周圍還有漂亮的黃葉。我坐在長廊上,開始看書。不時有病人和家屬來閒坐、聊天或者鍛煉身體,在醫院讀書顯得有些矯情,可讀書讓我覺得一天沒有虛度。
太陽漸漸偏西,身上覺得寒冷,我才合書起身,先在小公園樹後做一套氣功,再小聲練一會聲樂。下午三點半之後,我乘電梯來到門診三樓的心內門診,那兒有一排靠西窗的座椅,正好沐浴在夕陽之中。我找個空位坐下,伴隨着護士的叫號、病人的閒聊繼續看書。舒適的座位,明亮的光線,讓我很知足。
光線終於暗得看不成書了,可離吃晚飯還有一個多小時,絕不能白白浪費!於是我來到門診一層的中藥房外,那兒豎立着一尊高大的中醫師祖塑像,瀰漫着湯藥味道。在藥房對面牆邊,有一排做工精良的椅子,卻十分僻靜。我掏出紙筆,用圓珠筆密密麻麻寫起來。寫作對光線的要求很低,看不清楚,也能寫下去,對時間地點極大的適應性,是紙筆寫作的強大生命力。在家懶惰的我,在醫院變得如此勤奮。來領藥的人向奮筆疾書的我,投來奇怪的目光。我並非思緒泉湧,而是沉浸在勞動的寧靜之中。讀書與寫作,無非也是一種安頓,和一個農婦餵豬與種菜,沒有太多不同。
我在試寫一篇關於老年的文章,吸取了剛從病房得來的素材。病房中那些有兒女卻得不到真心孝順的老人,成了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其實,只要在病區找人聊天, 就會有所收穫。人人都有故事,尤其是老人,只是我沒敢大膽挖掘罷了。採集故事需要讓自己跟環境拉開距離,而只要一進病房,我就似乎喪失了這個能力。
我走進食堂時,飯廳裡幾乎空無一人,菜卻是熱熱的。吃了飯,就開始利用餐桌繼續寫作。雪白的餐桌,明亮的日光燈,再加上難得的安靜,真像個小小的「天堂」。一位打工妹進來打掃衛生,笑問:「寫作呢?」食堂關門了。我漫步走進住院辦理處大廳,那兒有椅子,有電熱水箱,附近的急診大廳裡還有廁所,住院處外空無一人,冷清卻自由。
我想起在遙遠的兵團時期,每天晚上為了尋找燈光,去過小學校辦公室、去過小醫院,那兒的朋友慷慨地讓我利用他們能支配的明亮燈光。現在,我依然在到處尋找燈光。在住院處的鐵椅子上坐得累了,冷了,還有個好的去處,那就是晝夜不關門的輸液室。
晚上八點之後,我就去了輸液室,那幾十個有米色帆布椅套的躺椅籠罩在柔和的光線中。我在後排一張躺椅上坐下,輕輕展開四肢,仰頭愜意地合上雙眼,先休息一會兒,再繼續寫字。不時有病人提着輸液袋坐下,不時有人在咳嗽,我安之若素,這是晚上我唯一能安頓的地方。九點半鐘,我才回了病房。大廳中還有病人在看電視,正在上演《紅高粱》,這是病人每天可憐的一點兒娛樂。
臨床的護工總是好奇地問我:「上哪兒去了?」我笑而不答。她不能理解,人為何要如此卑微地尋找時間。二十天後,終於熬到了出院。最珍貴的收穫,就是更懂得了珍惜,珍惜健康,珍惜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