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又到春雨綿綿時節,特別是這蕞爾海島,春雨又纏綿,又惱人,如果讀了余光中先生的《春雨綿綿》,對難纏的春雨相信為之幡然改觀--
春雨綿綿
從你的厝邊到我的門邊
春雨瀝瀝
從你的弄底到我的巷底
春雨淋淋
從你的屋頂到我的車頂
春雨湃湃
從你的窗台到我的露台
春雨潺潺
從你的花傘到我的黑傘
下吧,溫柔的春雨
下一季纏綿的雨季
編織千層的水晶簾
窺你簾後綽約的明艷
只等你,雨季一停
就以虹神的不耐
把雨簾霧幕一層層掀開
在新霽赫赫的晴光裡
搖響嫣紅的串鈴
一路叮叮,迎我而來 (《高樓對海》)
寫這首詩的余先生已是七十歲光景,情懷濃如酒如十七歲的少年,可見高齡的他激情不減,詩興不絕。
他在《我的繆思》中,作了腳注:
歲月愈老,為何繆思愈年輕?......
我的繆思,美艷而娉婷
非但不棄我而去,反而
揚着一枝月桂的翠青
綻着歡笑,正迎我而來
且讚我不肯讓歲月捉住
仍能追上她輕盈的舞步
才二十七歲呢,我的繆思 (《高樓對海》)
詩人自己說是二十七歲,是青年人的心態,由此可見余先生的心境是愈老愈年輕,所以他的詩篇才能源源而出世。
余先生的小詩是輕快的,與沉甸甸的憂國傷時的詩篇,大異其趣。
再看另一首小詩:
一粒松子落下來
沒一點預告
該派誰去接它呢?
滿地的松針或松根?
滿坡的亂石或月色?
或是過路的風聲?
說時遲
那時快
一粒松子落下來
被整座空山接住 (《紫荊賦.應山格子》)
「一粒松子落下來/被整座空山接住」-- 妙哉!
這是余先生在《紫荊賦》的其中之一首。詩成於一九八四年春,當時余先生執教鞭於香港中文大學。
這一段香港居,是余先生難忘的日子,他以香港市花 -- 洋紫荊冠名。
他回憶這段日子,曾寫道:「在隔海回望的島上,那時/紫荊花啊紫荊花/你霧裡的紅顏就成了我的/ -- 香港相思。」
台灣遍地相思樹,返回台灣的詩人,大抵從台灣的相思樹,勾起對「香港的相思」。香港也有相思樹,只是沒有台灣多,詩人的「香港相思」,語帶雙關,更多是屬於情感的成分。
余先生這首小詩,可以說是性靈之作 -- 詩人神來之筆,值得一再吟誦。這首小詩,似源自古人,卻又渾然自在,不泥於古人,正如袁牧所說的境界:
人閒居時不可一刻無古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
詩人落筆已無古人,所以氣韻神動。
細細讀來,已「都是性靈,不關堆垛」(《隨園詩話》)了! (《余光中的詩》之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