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
一如所料,美國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如期正式宣布,競選民主黨候選人提名,再次爭取2016年入主白宮。意味着美國歷史上有可能出現期待已久的第一位女總統。也一如所料,媒體對這位行事作風雷厲風行的美國女強人再次出現於美國政壇表示擔憂,希拉里對華彪悍風格令人印象深刻,她重返政壇,將對中美關係投下新的陰影。不過,筆者認為,從前國務卿位上退下,希拉里備戰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再以對華彪悍風格行不通。
外界關注衝擊中美關係
希拉里.克林頓是民主黨普遍看好的熱門人選。如果贏得2016年大選的話,她將成為美國第一任女總統。在正式啟動的競選網站中,克林頓夫人出面說:「我將競選總統。」並一如既往態度硬朗的表示:「普通美國人需要一個捍衛者,我願意成為這個捍衛者。」希拉里表態再次衝擊總統寶座,不過,外界還關心的是,希拉里在競選總統時以及一旦當選總統後,對中美關係有多大程度的衝擊。
希拉里現年67歲。她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個「強勢而睿智的女性」。1992年,丈夫克林頓競選總統期間,希拉里一直是他的政治顧問。而隨着克林頓1993年入主白宮,希拉里成為「第一夫人」。
8年白宮生涯中,她一反往日「第一夫人」遠離政治的做法,積極參與政事。而她在處理丈夫與萊溫斯基婚外情一事上也頗顯手腕,儘管私下裡強烈不滿甚至傳出為此動手,但公開場合並未因此大發雷霆,而是選擇默默地站在老公一邊。
毫無疑問,希拉里在任國務卿位上對華一貫強硬的態度,自然令人憂慮她上位總統也會以消費對華政策開始。有人說,希拉里為政治而生,是中國最危險的敵人,她的出現,對中國將意味着中美關係的陰影更深。對這位「亞太再平衡」的設計師,專家分析,對華政策或繼續「彪悍」、缺乏靈活性、態度強硬的風格。
早於2008年的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為了拿下志在必得的民主黨黨內提名,希拉里就把矛頭指向中國。她在華盛頓大學一次競選集會上說:「在過去7年裡,布什政府的政策已令中國變成我們的頭號債主。今天,中國的貿易及貨幣政策正在懲罰美國工人--中國的鋼鐵出口到美國,美國的就業機會轉移到中國......而作為回報,我們所得到的只是含毒的中國海鮮和玩具。」希拉里認為,這些情況都將改變,「因為我知道怎麼對付中國」。
2009年,希拉里出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是美國「重返」亞太的積極鼓吹者和推動者,堪稱「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設計師。上任伊始,希拉里打破傳統,首次出訪就選擇亞洲,高調宣布:美國回來了。
2010年7月23日,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在越南河內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首次挑起所謂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問題,聲稱南海島嶼領土爭議事關美國國家利益。
2014年6月10日,希拉里撰寫的回憶錄《艱難抉擇》面世。書中,希拉里談及對亞洲的策略包括三條路線:一是擴大對華關係;二是制約中國,加強與中國以外各國的同盟關係;三是支援地區多邊組織的發展。分析人士認為,在對華外交政策方面,希拉里鷹派色彩十足。這在她國務卿任上,在2012年中美峰會前不久批准盲人律師陳光誠在美國駐華大使館避難,便是一範例。
在接下來的選戰之中,希拉里還會拿中國說事,但還繼續過去對華彪悍的風格並不是她的有利選項。如果2016年競選成功,她在對華政策上可能會延續以往那種「彪悍」、欠缺靈活性的風格,但對華政策還是要回到務實合作這個大趨勢上。
原因簡單又複雜,簡單的是,今不如昔,希拉里面對的中國,正在建立務實、融合的國際關係;中美之間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融度以及政治層面聯繫程度越來越高,簡單的強硬無助這一關係的建設性發展。
亞太再平衡策略不再行得通
複雜的是國際環境變了,希拉里創導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正在受到中國積極外交的破解。「一帶一路」如一支箭,直插美國對中國的半月形包圍;亞投行凝聚起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向心力,美國盟友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西方大多數國家跟進;美國亞洲盟友菲律賓成為亞投行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之一;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率領有越共政治局近1/3成員參加的高規格代表團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中越關係邁入新的台階,中國周邊的地域政治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希拉里再以彪悍風格對華,可能在國際上難以引起共鳴。
美國相關專家分析表示,希拉里參加競選,低調是主線。美國國內的經濟現狀不允許希拉里在對華政策中堅守一如既往的強硬。競選聲明中清晰表明美國經濟雖有復甦跡象,但並非整體復甦,美國每個家庭的強大,才能造就整個美國的強大。而美國需要面對國內一系列問題,如醫療改革,經濟及稅收等,仍然棘手。如果成功競選總統,希拉里作為第一任女性總統,柔軟的身段是改善過往強硬彪悍形象重塑溫和親切形象的最佳方式。美國缺乏其堅持對華強硬態度的內部經濟環境支撐。
2009年,新國務卿希拉里走馬上任。1月13日在出席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就其國務卿提名舉行的聽證會時,希拉里表示,要運用「巧實力」(Smart Power)來應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形勢,並稱這種精明外交具有「絕對重要性」。或許,希拉里的美中關係,更需要巧實力而不是硬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