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系列之一
《荀子.勸學》一文,首段以「學不可以已」句開篇,開宗明義提出「學無止境」的中心論點,然後分別以「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等例,比喻說明後天學習可以改變人的先天本性。接着,荀子又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𦴥怴A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譯文
我曾經利用整天來思考,結果還不如片刻學習得到的多;我曾經提起腳跟而遠望,結果還不如登上高處來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胳臂並無特別加長,但遠方的人也看得見;順着風向呼喚,聲線並無特別宏亮,但其他人卻聽得清楚。乘駕車馬的人,本身並非善走,亦能到達千里之外;搭乘舟船的人,本身並非善泳,亦能橫渡長江大海。君子本性與常人無異,只是能善用其後天所學罷了。
注釋
① 須臾:片刻,一會兒。
② 跂:通「企」,舉足,即提起腳跟站立。
③ 加疾:加,更。疾,《爾雅.釋言》:「疾,壯也。」此言聲線更加雄壯宏亮。
④ 假輿馬者:假,借助,憑藉,利用。輿,本指車廂,借代為車輛。
⑤ 利足:利,作動詞用,解為善於。足,名詞,腳,引申指行走。
⑥ 假舟𦴥怴G𣳉A同「楫」,船槳,借代為船隻。
⑦ 能水:能,能夠,解為善於。水,名詞,此處作動詞用,指游泳。又《漢書.食貨志》:「能風與旱。」《漢書.晁錯傳》:「其性能寒。」《漢書.趙充國傳》:「漢馬不能冬。」顏師古並注云:「能,讀曰『耐』。」俞樾據而謂「能」當讀「耐」。惟「能水」與前句「利足」相對,「足」、「水」皆由名詞轉品作動詞用,對句工整。「能」若讀為「耐」,將「能水」解為「耐於水性」,則「水」為名詞,反與前句「利足」之修辭方式不合。
⑧ 絕江河:絕,橫渡。《廣雅.釋詁》曰:「絕,渡也。」
⑨ 生非異:生,同「性」。此言人之本性並無不同。
⑩ 假於物:物,外物,即客觀環境與條件。按:人生而有之者,乃其內在本性;而後天所學所得者,皆為外物也。此所謂「外物」,實指「後天學習」也。楊倞注曰:「喻修身在假於學。」是也。
「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指出「思」與「學」不可偏廢的道理。荀子亦以「終日思」與「須臾學」兩相對比,反面說明「學」的重要。然後,荀子連舉「登高而招,則見者遠」、「順風而呼,則聞者彰」、「假輿馬者,可致千里」、「假舟𦴥怴A可絕江河」四例,提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結論。
此段論述,概有以下三項重點:(一)說明先天本質可受後天環境與條件改變,人通過努力學習,可以不斷進步;(二)闡發「假物」之利,強調君子除了要重視學習外,更要善於學習,懂得善用前賢積累的知識與其他客觀條件,使自己知識更豐富,道德更崇高,能力更高強,能學有所成,學以致用;(三)通過引證「君子生非異」、「善假於物」的道理,進一步重申全文「學不可以已」的中心思想。 ■謝向榮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