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過政改方案 香港進入新紀元


沈家燊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副會長 中國僑商會副會長 中國僑聯常委 天津市政協常委

備受注目的政改方案正式揭盅。方案合憲合法合情合理,是香港歷史上行政長官選舉最民主、最符合香港情況、最好的普選方案。此次方案在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框架下盡量寬鬆,具有競爭性,不同政治光譜的參選人都有機會競選,充分展示中央對落實香港特首普選的決心和誠意。是次方案經由中央最高層拍板,反對派不應再幻想中央會在最後關頭退讓。希望反對派順應民意、以大局為重,與社會主流共同支持通過政改方案,令香港發展進入新紀元。 

政改方案民主開放公平

反對派指人大常委會「8.31」框架為特首選舉落了3道閘,扼殺了反對派公平參選的機會,斷送了香港的普選之路。此次政府公布的政改方案,既涵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四大元素,同時亦放寬了入閘門檻,在推薦階段中參選人只需獲得120票便可入閘,即提委會成員的1/10,低於以往要獲行政長官選委會委員的1/8,就是想「擺多糶_仔」讓更多參選人入場;參選人在入了閘、正式提名之前,會有公開辯論,可以公開比拚政綱;到出閘一關,提委會採取不記名逐一表決,有效確保提委會有更大自由意志,按個人喜好投選心水的人選,甚至乎可以投票支持較溫和的反對派參選人。

這些元素充分證明普選方案設計的民主、開放、公平,而按照目前反對派在提委會的力量,在政改方案下爭取到最少2名參選人並不困難。政改方案的入閘門檻傾向寬鬆,可以預計未來入閘階段的競爭相當激烈,在社會高度關注下,提委會委員必然要慎重行事,根據參選人的表現為香港作出負責任的抉擇。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政改三人組」在草擬方案時,已經絞盡腦汁,在不違反香港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下,向中央提出最適合香港的政改方案,確保提委會有更大自由意志,提高選舉的合理競爭,並強調中央在不涉及原則及底線問題上,都非常尊重並聽取特區政府意見,否則就不會出現今日的方案。

不可能重演最後關頭妥協一幕

反對派仍堅持否決政改方案或許是談判策略,借鏡2010年政改一役的經驗,判斷中央可能為換取反對派支持通過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表決之前一刻作出妥協。反對派要清楚地看到,此次政改明顯與2010年不同,中央不可能再在最後關頭「開綠燈」。中央和特區政府一再強調,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具有憲制性的法律效力,與基本法一同構成香港實施普選的憲制基礎,不可能修改、更不可能撤回。人大決定包含的核心要素,明確了特首普選的原則和制度框架,是政改方案必須依照的根據,沒有再作修改的空間。而2010年民主黨提出的「一人兩票」方案,並沒有抵觸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且屬香港本地立法範疇的問題,與現在的情況不能相提並論。

港人為普選沐風櫛雨砥礪前行,「一人一票」方式讓500萬人選出特首是中央、特區政府及港人的共同願望,是實現香港民主歷史性飛躍的一步。多個民調顯示超過6成以上人支持通過政改,反對派一向強調看民意,應該認真考慮落實普選的裨益,不要再作不必要遐想,轉為支持符合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政改方案,讓香港民主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相關新聞
狙擊政改宣傳 暴露反對派心虛膽怯專橫 (2015-04-24)
廿四味:「鍾氏民調」與反對派互扯貓尾輸打贏要 (2015-04-24)
普選方案符法理顯包容 反對派理應順民意支持政改 (2015-04-24)
支持政改方案 讓普選夢成真 (2015-04-24)
通過政改方案 香港進入新紀元 (2015-04-24)
擁抱民主 通過政改 (2015-04-24)
戴耀廷的「偽鈔論」胡說八道 (2015-04-24)
2017 一定要得 (2015-04-23)
特首普選方案是香港民主發展的里程碑 (2015-04-23)
廿四味:法輪功和反對派狼狽為奸 (2015-04-23)
普選方案有四大亮點 工商界顧大局挺普選 (2015-04-23)
立會議員應順民意通過普選方案 (2015-04-23)
議員有票不能任性 (2015-04-23)
普選須合憲合法 非從「國際標準」 (2015-04-23)
討論政改不能離開基本法和人大決定框架 (2015-04-23)
鍾庭耀欲壟斷政改民意 圖為扼殺普選造勢 (2015-04-22)
戴耀廷的英式「政改夢」 (2015-04-22)
共同支持香港史上最民主的政改方案 (2015-04-22)
香港基本法能應對公共開支案的拉布嗎? (2015-04-22)
李柱銘為公民黨再推民主黨送死 (2015-04-2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