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幕後,萬人迷團長茅威濤不回後台,卻對觀眾說感謝香港。我以為她客氣,怎知她說,沒有香港,便沒有「小百花越劇團」。為何如此言重?她娓娓道,1984年浙江人民政府接到香港某個同鄉會邀請劇團去香港演出,領導急忙找一群18歲越劇女生排練劇目,飛到新光戲院演出。當晚觀眾中,有邵逸夫、包玉剛等寧波巨賈,他們看後大讚。那群少女回到浙江不久,政府領導主動要她們組織全女班越劇團,而她們並不知道小兵立了大功。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於1984年5月成立,之後便是歷史,並成為傳奇,到過美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德國、韓國、新加坡、泰國演出,至於澳門、台灣等地更不在話下。30年前與茅威濤一起來香港演出的團員,今天仍有幾位留在「小百花」裡,繼續傳奇下去。
我看電視劇而熟悉寧波天一閣,2005年澳門藝術節有小百花演出越劇《藏書之家》,我趕過大海去看,見舞台美術含蓄、低調、精緻,歌唱和音樂悅耳,演員姿態優美、動作細膩,服裝雅麗,完全把我擊倒。我佩服該團幕後沒有藝術大師,製作卻高品味,叫我記掛在心裡。今年香港藝術節,我本來想看茅威濤演失明二胡琴師阿炳,可惜《二泉映月》只演一場,買不到票,惟有改看婦女大眾戲《梁祝》。
「小百花」新版《梁祝》不免俗,掛了大幅花錦從舞台前右側上方下垂到地板,並一直延伸到舞台左方。舞台則仍只放兩張椅,舞台上方有小道具吊下來,優良品味仍維持,卻沾點奢華美學。
新版《梁祝》多了華麗視覺成分,也多番使用陳鋼和何占豪合作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片段。這個新版本還特別在演員不再揮動水袖,改為玩扇,如此安排,自會引起爭論,可以理解。導演郭小男1987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與茅威濤乃夫妻檔,相信兩人舞台美學觀一致,一切新設計,我相信乃存心逗樂「小百花」舊雨新知。
小百花不像某些崑劇團背起復歸戲曲藝術傳統的使命,她們瀟灑地以柔和音樂(沒有鑼鼓)來配新寫歌詞,演出《梁祝》只長2小時15分,較所有版本都短。只演幾場重頭戲,劇情少了醞釀,結尾感動力量當然較弱,或許她們顧慮到婦女觀眾不宜太夜歸家。 ■文:張錦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