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唐詩的句與句間,是否都講邏輯?
有一位學生,對一位教師說,教邏輯的老師要他背唐詩,教師說,就背床前明月光嘛。學生說沒有背這首。我在一旁插嘴說,那就背白居易的《琵琶行》吧,夠長的,看老師要不要你背完全首。教師又說,下一堂課你問問老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合不合邏輯。
因為很多人都以為這首詩的床,是我們睡覺的床,但在床上怎麼可能舉頭看得到明月呢?躺在床上又如何低下頭呢?我曾經看過一位學者分析,說古時候稱為床的,有時是指一張矮凳,所以李白的床前,是指坐在矮凳上。我把這個觀點對那位教師說出。教師說,也不對,後來作出對床的修正了。因為唐朝時,床是指那些為了防野獸而用竹子把井圍起來的圍欄。
經教師一說,我就恍然鑽出個大悟來。因為李白低頭思故鄉這句,說明他有心事,睡不着,所以才步出房外,在屋外徘徊,走到圍欄前,看到地上月光的反映,才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觀感。這就合乎邏輯了。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床,自然是指睡覺的床。事實上,古代也有指睡覺的床的,如《詩經》便有:「乃生男子,載寢之床。」不過像《禮記》說的:「少者執床與坐。」這床,就是「安身之几坐」了。而《樂府詩集》的舞曲歌辭便有:「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李賀亦有《後園鑿井歌》說:「井上轆轤床上轉,水聲繁,弦聲淺。」都是指井上的圍欄。
現代人居住的房子極小,家人又多,怎麼辦?於是便有「碌架床」的出現。古時候不知有沒有「碌架床」,但床上再放一張床,是為「床上疊床」,表示是無謂的重複。但在現今港人看來,未來的床上疊床,恐怕就要多疊一張,才能讓家人有足夠地方睡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