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書練
在逾百年歷史的古老劇院舞台上,是一層層拙樸的竹棚,架上零星地掛着帆布,穿着素色服裝的旅人在燈塔透出的微弱光線下,從大海走向岸邊,來到一個簡陋的小漁村。在這裡落腳聚集、相依相助,幾經風雨和變遷,發展成為一個兼具歐陸建築風格、又保留中國南方文化傳統的特色古城。
曾經,這裡是一個靜謐、安逸的小城。在近十多年快速發展後,今日澳門雖然已是名揚東西方的賭城,其賭業和旅遊業給當地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然而,在城市愈來愈摩登時,人們對小城的印象卻愈來愈模糊,許多伴隨人們成長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於是,懷舊成為一種無可避免的思緒。
跟香港一樣,澳門年輕一代開始關注鄉土,在政府和民間的「共識」下,愈來愈多回流藝術家和設計師投入本土題材的創作中,以期透過作品把記憶留住,也把昔日情懷帶出來。
本屆澳門藝術節的舞蹈劇場《記憶藍圖2》就是這樣的作品。這部由梳打埠實驗工場製作的舞蹈環境劇結合了舞蹈、現場電音、錄像和特效燈光等,把澳門的歷史軌跡帶回人前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城市發展的關注,並反思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
這齣歷史舞劇沒有特別壯觀的場面,卻以生活化的童年趣事、細膩的人間情誼和親切的傳統文化如港產片和巡遊等,配以特別的音效和燈光,將人和環境融為一體,也牽動着觀者的心。我尤其欣賞末段那位女舞蹈員以身體為卷軸、緩緩拉出長長布幡的那一幕,既以獨特的肢體語言呈現歷史畫卷,也營造了濃郁的懷舊傷感,令人回味。
此外,演出場地崗頂劇院也是值得駐足的地方。這座有一百五十五年歷史的建築物原名伯多祿五世劇院,乃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屬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之一,其充滿新古典希臘復興風格的設計,記載着昔日殖民者的消閒足跡。它何嘗不是記憶藍圖的一部分?
其實,在全球化和現代化了數十年後,回歸本土不但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情感需要。記憶中的藍圖永遠美好,因為那是我們曾經走過的路,無論是舞台上,還是現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