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姜玉堆認為青年工作應提升到國家層面,作為一項事業投資來做。 彭子文 攝
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市政協委員姜玉堆,1980年代投身社區工作,1990年代轉攻青年事務,傾情青年工作20多年,去年發生違法「佔中」,他開始有更深刻反思。姜玉堆接受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訪問,他認為,青少年問題的癥結在於對國家民族、對共產黨不了解,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理想」。他建議要將國民教育提升到國家層面去做,將青年工作當作事業去投資,由中央、地方政府及特區政府出資支持,全社會共同推廣國民教育,相信通過5年努力,必有另一番景象。■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黃晨、陳文華
身兼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的姜玉堆表示,在今年福建省及泉州市政協會議上,他均以香港國民教育作為提案內容,政協提案以《開展閩港青少年交流活動,培養愛國愛港愛鄉情懷》為題,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先育家鄉情 再生國家情
他透露:「現在有很多香港的閩籍後輩不願意回鄉,他們大部分於香港出生,家鄉觀念淡薄,值得大家面對。青年人要先有家鄉情,有了鄉情才能有國家情懷。」
姜玉堆介紹,他自己做了20多年青年工作:先後與友人創辦了香港青年會、港台青年交流促進會等組織,2004年率先提議進行「國民教育」,建議將「公民教育」一詞更正為「國民教育」,2005年創立「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以「推動國民教育.提高國民意識」為宗旨,全力推廣國民教育工作。
他透露自己曾去信時任特首曾蔭權,要求將「中國歷史」重新列入中學必修科並計學分,可惜後來政府教育部門開了「國民教育及德育科」,「這根本不對,因為『國民教育』只是個概念,而不是科目,德育本來就是國民教育的其中一部分,結果搞出個反國教,閙得滿城風雨。」
誓言將一直堅持給特首寫信
為爭取將「中國歷史」納入中學課程,他曾寫信給兩任行政長官,結果到臨門一腳的實施環節都不了了之。「這件事,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他一臉堅定地說。
與青年打交道20多年,姜玉堆深信他自己比任何人都了解香港青年的困惑,他舉例說:「他們的付出與收入不對等,向上游很難,對未來很灰心。」「沙士那一年,為安定學生,民政事務局給我20個人,津貼4,000元僱用,來我們福建同鄉會工作半年,有一個學生後來轉行做速遞員,月薪4,000元,10年後我在街上碰見他,他還在做速遞,人工都不夠5,000元。」
他感嘆,不少人處於社會最底層,這個群體數量很大,他們覺得前路迷茫,看不到未來。「在香港貧富懸殊的大環境下,這些青年再勤力、再有理想都沒用,很難賺到第一桶金。」
另一角度分析「佔中」事件
對部分青年人參與「佔中」的問題,姜玉堆對此有獨特見解:「熱血青年有理想有熱情,易犯錯是他們的天性。有人說這是青年問題,但我認為更多的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都是通過青年暴露出來的。」
他坦言「佔中」從另一個角度看未必不是件好事,「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這件事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也讓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發現問題,然後實實在在地採取措施,重視青年工作。我相信青年工作搞不好,青年人對國家民族缺乏向心力,香港會永無寧日,『佔中』只是表象,若社會更深層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一場大風暴還在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