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潘偉斌在河南兩會上發言。本報鄭州傳真
河南省政協委員潘偉斌是魏武王曹操墓的最早發現者。然而由於坊間對安陽曹操墓的爭議此起彼伏,潘偉斌備受質疑。5年過去,外界對曹操高陵的關注隨時間逝去,曾被媒體「圍困」回不了家、進不得辦公室的潘偉斌終於「清淨」下來。他告訴本刊記者:「曹操墓的發掘,是我從事考古20多年最有意義的,也是我投入感情和精力最多的。」而對於坊間質疑,潘偉斌不願多做解釋,「因為我是一個專業學者,我對自己的學術有自信。」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劉蕊 實習生許成舉、李璇燁 鄭州報道
潘偉斌的辦公室面積不小,卻顯得很擁擠,除了一個書櫃和電腦桌,一排排置物架幾乎佔據了整個辦公室。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文物,每件文物都用便簽紙標明名字和來源。在兩個置物架之間的狹小空間中,放了一張簡易的軍用折疊床。「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從考古現場回來,就在這裡整理出土文物及資料。」他工作起來常常忘了時間,累了、困了就到折疊床上休息。
曹操墓發掘最「勞心」
從事考古研究20多年的潘偉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曾負責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沿線文物的調查、文物保護方案的編制、安陽固岸北朝墓地等許多項目的考古發掘工作。當然,最讓他驕傲、也最令他名聲大噪的是發現了震驚中外的安陽曹操高陵,在此期間他是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東漢大墓的考古領隊。
「曹操墓的發掘,是我從事考古20多年最有意義的,也是我投入感情和精力最多的。至於到現在還有人質疑曹操墓的真實性,我不願意多做解釋,作為學者,對自己要有學術自信。」潘偉斌說。
對曹操墓的發掘和研究,讓潘偉斌更多了解了曹操這位歷史人物。目前他正着手寫一本關於曹操的小說,小說將結合曹操墓的發掘和史料,還原曹操的一生,「從曹操的出生到他死後十年,一直到曹操的夫人卞氏死後葬入曹操墓。」潘偉斌有信心通過這部小說讓讀者對三國有一個新的認識。
用出土文物證明曹墓真實性
距離曹操墓發掘已過去5年,社會關注度也靜淡很多,但偶爾仍有人質疑曹操墓的真實性,甚至質疑潘偉斌學術造假。
他說:「提出質疑的往往都是一些民間學者。他們與學術專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關注更多的是野史、民間傳說之類的資料。」
潘偉斌說,其實曹操墓在歷史中一直都有記載。《三國誌》中說過: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今臨漳縣西南鄴北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只是在北宋後曹操被定義為奸雄,後來經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演繹,奸詐的曹操為自己設了七十二疑塚。這些「野史小說」一時讓曹操墓的所在地撲朔迷離。
潘偉斌用出土的文物來證明曹操墓的真實性。在曹操墓出土的文物中,一組陶瓷鼎非常顯眼。潘偉斌介紹說,這是帝王的象徵。後漢書有記載,皇帝死後,會陪葬瓦鼎十二,而在曹操墓裡面出土的這一組正好十二個,還有其他一些帝王死後才會用的陪葬品,在曹操墓裡也都有出現。這些東西表明曹操雖然主張自己死後一切從簡,但其後人仍選擇按皇帝的待遇來安葬他。
潘偉斌說,通過墓葬所在的土層和規格判斷墓葬時期,曹操墓所處的土層就是在漢代文化層的上面,在三國時期的下面,所以就可斷定這是東漢末年的墓。而且墓裡面出土的石牌、鐵鏡等文物都可以證實這個說法。
魏武王石牌是最直接證據
至於曹操墓如何被發現,潘偉斌透露說「純屬意外」。「2006年一次調研工作中,我發現了安陽一個東漢末年的墓,我當時通過對墓室規模和形狀的判斷,就預感這很有可能就是曹操墓,因為有太多和史書的記載相像的地方。」當時的他激動萬分,回去後立刻寫了一篇有關這座墓的論文。
然而,由於盜墓嚴重,起初並未有太多人支持進一步發掘,但潘偉斌認為:「對於考古來說,即使這座墓裡面沒有出土任何文物,那麼根據這座大墓的形狀和規模,也能為其他的考古工作提供一定的經驗和參考價值。」
直到2009年臨近春節的一天,漫天飛雪,潘偉斌剛踏進自家庭院,聽到院子裡有喜鵲在叫,進屋就接到前方考古隊打來的電話,說是發現了一塊石牌,上面刻着魏武王三個大字。「歷史上有魏王,有武王,但是只有曹操才被稱為魏武王。」潘偉斌說道。當時外面的道路已經完全被大雪覆蓋,但他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立刻驅車前往考古現場。「直到我親眼看見了刻有魏武王三個字的石牌(左圖),我懸着酗[的心才開始真的落下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