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頤衡
劉進圖先生在5月7日的明報發表「港府中央皆未盡全力」的文章,聲稱「支持立法會通過方案出現沒有主流共識的局面,是因為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沒有傾盡全力」。劉進圖先生又對提委會篩選機制提出質疑,並且憑空猜測,「也許特區政府和中央官員故意留有一手」云云。必須指出的是,劉進圖先生有關「港府中央皆未盡全力」的指責違背了最起碼的事實。特區政府和中央盡心盡力推動落實普選,政改方案在嚴格依法的原則底線下盡全力擴大民主成分。這都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建議劉進圖先生認真閱讀一下張曉明近日發表的《以制度自信推進有香港特色的普選》的文章,這對於他調整基於違反事實基礎上得出的錯誤觀點,或許有所裨益。
囿於政治偏見 違反基本常識
劉進圖先生聲稱,政改方案公佈後,民調顯示支持立法會通過方案的市民只有大約五成,反對立法會通過方案的最少有三成半,另外的一成多屬於未決定或沒意見。他說,「在這樣的民意分佈下,『泛民主派』議員可以毫無顧慮地否決方案。」
但事實是,政改方案公佈後,本港不同機構進行的民調均顯示,有五至六成多受訪者支持通過政改方案。「泛民主派」內部也就政改問題進行過民調,結果亦有超過一半受訪者支持先通過政改。支持政改的主流民意是很清晰的、毫無疑義的,劉進圖先生豈可說出現「沒有主流共識的局面」?
劉進圖先生把有主流共識說成沒有主流共識,然後下結論說「泛民主派議員可以毫無顧慮地否決方案」。對於這一說法,一些「泛民」人士亦不可能認同,例如公民黨議員湯家驊就表示,「泛民」否決方案可能因而失去選票和議會否決權,所承受的後果比北京重。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亦指出,若「泛民」否決政改方案,他們的影響力將會被邊緣化。
「港府中央皆未盡全力」違反事實
劉進圖先生指政改方案「港府中央皆未盡全力」,這亦違反事實。實際上,政改方案在嚴格依法的原則底線下盡全力擴大民主成分,包括將提名分為委員推薦和委員會提名兩個階段,獲120名提名委員推薦即可「入閘」,設定最多不超過240名委員推薦的上限,以確保有足夠多的人選供提名委員會選擇,每名提名委員提名時可投2至N票、提名採取無記名方式等,進一步細化了普選制度,盡可能地體現了民主、開放、公平、公正等原則,絕不可能出現劉進圖先生所說集團式「造馬」的現象,也不存在劉進圖先生所說特區政府和中央官員有「堵塞政改方案漏洞的安排」。
劉進圖先生又對提委會篩選機制提出質疑。但是,在大多數民主政治制度裡,對提名候選人都有合理限制,都存在篩選的過程,這是基本常識。美國總統由各黨提名,各黨可能有若干個參選人,但結果都要經過各黨的代表大會篩選,各黨只留下最可能有勝算的參選人競逐。法國總統選舉對提名總統候選人亦有嚴格的限制,候選人需獲得至少500名民選代表的擔保提名,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劉進圖先生對提委會篩選機制提出質疑,是出於無知,還是「揣着明白裝糊塗」?
應認真閱讀張曉明的文章
劉進圖先生又憑空猜測:「也許特區政府和中央官員故意留有一手,把堵塞政改方案漏洞的安排抽起,作為與『泛民』議員政治談判時的籌碼,倘若有足夠『泛民』議員『轉軚』支持,才作出最低限度的讓步。」這顯示劉進圖先生的「想像」能力頗強。但是,基本法的規定與人大常委會決定,為香港行政長官普選構築了堅實的法治軌道,這些都是憲制性的法律,必須得到尊重和嚴格遵守。中央懇切希望香港落實普選,但不會拿原則、底線作交易,「泛民」須放棄中央在底線上作出妥協和讓步的幻想。
正值香港政改進入關鍵時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撰寫題為《以制度自信推進有香港特色的普選》的文章,強調樹立行政長官普選的制度自信,反映了中央對普選問題的思路,更顯示了中央對落實香港普選有信心。張曉明指出,對於香港的一些政治力量和人物來說,把普選制度放在「一國兩制」制度框架內考量,才能知所趨避,逐漸調整政治立場。建議劉進圖先生認真閱讀一下張曉明的文章,這對於他調整其基於違反事實基礎得出的錯誤觀點,或許有所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