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浩 民建聯中委、區議員
《明報》5月22日在編輯室手記刊出一文,題目是「告別專欄作家」,告別專欄的作家正是屈穎妍小姐。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屈小姐曾在專欄寫過,她出身左派家庭讀左校。那時還想,尚算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原來在《明報》編輯眼中,讀過左校的人就是「淤泥」。敢問《明報》用哪一套準則界定全港所有左校畢業的學生就是「淤泥」?
眾所周知,香港未回歸前,已存在一些愛國的所謂左派學校,例如培僑、福建、香島、漢華、勞工子弟中學等,為香港培養不少人才。以曾擔任香港大學副校長的程介明教授為例,他中學時期曾就讀於培僑中學。而前民建聯主席馬力先生也是培僑畢業生,現任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未做議員之前,也曾任教於培僑,甚至做過培僑的校長、校監。香港畢業於左校而在社會上有成就者大有人在,不知何時起這些人竟然被人認作「淤泥」。
不得不說,雖然《明報》與屈女士間有不愉快的經歷,但若為打擊異己,就以他人的出身、教育背景作為攻擊的藉口,甚至有失公允地對同一背景的人也加以侮辱,這本就是一種極之卑劣的做法。何況報社作為大眾傳播機構,原本最需要堅守公平客觀原則,卻知錯犯錯,更是令人震驚及遺憾。我們說,每個人都可以有個人的政治立場,可以持不同的政治觀點。但即使是批評別人的觀點,也只能以理服人,怎能用歧視別人出身的方式去攻擊對方?又怎能將所有來自左派學校的學生加以抹黑?
《明報》曾自詡為一份知識分子報紙,但其「公信力第一」的招牌日漸晦暗,現在不要再失去了知識分子應有的良知。請《明報》對事件中受到傷害及歧視的人道歉,收回有關錯誤言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