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煙雨十八伴》,講述廖書蘭心中的台港兩地情。
華人寫作離不開中文,也離不開社會的文化環境。身為藝術發展局文學組的審批員,廖書蘭高度肯定香港目前所執行的文學藝術發展資助體系。她以「德政」一詞來形容官方、藝發局以及整個香港社會對文學的扶持。之所以對現行的文學資助方式和體制抱持高度肯定的態度,廖書蘭表示,其原因在於:目前以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形式去幫助作家,並以專業人士進行審核,使得在支持一個作家時,避免了潮流化、商業化帶來的影響,從而令到作家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心創作和思索,貢獻更多優秀的作品。
中文寫作必定是以純熟的中文運用為基礎。廖書蘭說,就她本人的觀點而言,中文的文學之作自古以來便有雅俗之分,完全可以並存。而在香港目前兩文三語的語言架構之下,青年人應該以更加宏大的視野去看待和學習中文。「我在英國時看到的新加坡青年人,他們首先會用英文和你溝通;當知道你會說中文時,他們便能夠輕鬆轉以中文進行交流;而他們更進一步知道你來自台灣時,新加坡青年人也會使用閩南話。」基於這樣的經歷,廖書蘭向記者表示,如若不能夠純熟掌握中文,香港的未來一代人將很難融入到大中華社會中,競爭力的提昇也會受到阻滯,因此她期待新一代人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熟練運用兩文三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