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油畫大師官其格。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鵬宇 內蒙古報道)官其格,蒙古族,1939年生於內蒙古通遼市(原哲里木盟)扎魯特草原。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現任國際美術家協會執行主席、世界少兒藝術交流中心主席。現居美國。他在國內以及日本、美國等地,創作了大量精湛的油畫作品,舉辦了各種油畫、壁畫展,獲得國內外多項大獎。他的作品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又含有西方的繪畫特色。清晰淡雅,質樸而不失風骨,給人一種曠達平淡之美,彷彿置身於清晨的小樹林,漫步夢境。唯美的色彩搭配,靈動超然的畫作,是他一生的榮光,割捨不斷的民族情、故鄉情,更是他一輩子畫不完的主題。
大自然是最好的啟蒙老師
兒時的官其格,草原就是他的世界。扎魯特草原是一個充滿夢幻的天堂,晝夜天空變幻多彩,草原景色美不勝收,絕美的大自然培養了官其格唯美浪漫的個性:「我的藝術靈感從大草原、森林、無數的小溪中得到滋養。在那裡,有矯健飛奔的駿馬、忠誠的獵狗、可愛的綿羊、和善的牛群、靈動的飛鳥......如此的野生物在大草原上任性自由地生長,由此也培育了我追求自由的藝術天性。」
官其格3歲時母親去世,5歲時父親撒手人寰,之後就過着跟哥哥、姐姐相依為命的生活。姐姐有着精湛的刺繡手藝,五彩的絲線在她巧手的搭配下,繡成了各種美麗的圖案。「那時候,每天看着姐姐在家做家務,配線、繡花,溫暖的陽光透過窗子,絲線在姐姐手上飛轉,那是最美妙的時光。」
隨着時光的推移,官其格對繪畫從喜愛變成了熱愛,甚至是癡迷。他經常是看到什麼畫什麼,到了四五年級,他的繪畫天賦已經從眾多的孩子中脫穎而出,想畫什麼就能畫出什麼。每到星期天,其他同學都在瘋玩的時候,正是他繪畫的時光,經常是一個饅頭,再加一杯白開水,就是一天。他用鉛筆畫了上百張素描。「素描的主題就是我童年的生活,草原、蒙古包、羊群、馬兒,我一直這樣認為,這個階段的素描,為我今後的繪畫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官其格說。
油畫創作成為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1956年,官其格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初中學業,並被保送到內蒙古師院(內蒙古師範大學前身)學習蒙古文。但他想去北京學畫畫兒,哥哥官布就帶着他見到了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校長的丁井文,丁井文看了官其格的素描後,評價是:生動活潑,特徵掌握得好。1957年,他如願被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錄取,期間創作的油畫《白樺林》,被內蒙古博物館收藏。1960年,21歲的官其格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二工作室。畢業前夕,就是1964年,他被龍梅、玉榮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他要用畫筆為內蒙古草原英雄小姐妹描繪一幅讚歌圖。經過一個禮拜的創作,《龍梅和玉榮》油畫出爐,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並在《美術》、《人民日報》、《文匯報》等刊物上發表。
日本知名藝術評論家及作家司馬遼太郎受到官其格的中國漢朝藝術和佛教藝術作品的震撼,評價說:「這位來自中國內蒙古大草原的藝術家,他的心靈得到大草原夢幻般生活的滋養,他是古代敦煌藝術家的精神繼承者。」
草原文化根深蒂固
官其格本人是蒙古族,從小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因此,他對民族尤其是北方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雖早已定居海外,但特別善於用畫筆表現中國各民族的團結與美麗,濃厚的民族情懷始終是其作品的主題。
「草原文化在我心靈中根深蒂固,漢代的壁畫是漢文化的精品,西方文化的新元素,熟稔地運用融匯在我的藝術作品中。我的藝術宗旨就是貫徹接納包容,不是學院派的固化的模式,藝術需要深切感受而不是模仿。」官其格這樣認為。
「在藝術生涯中,鄉情元素是我在探索中激勵創作的源泉。民族情、故鄉情,是我一輩子畫不完的主題。」官其格娓娓敘述:「我畫了一輩子草原夜色,草原夜色作品是我生活經歷體驗的提升。我家鄉的夜晚是真正的美好。寧靜的夜晚,草原上的月亮特別的大、亮、離人很近。我聽得到牛的喘氣聲、狼的嚎叫,我畫出的草原夜色之美,不需要用誇張,是浪漫主義的寫實。」他不斷地創作具有蒙古族元素的作品,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草原紅花》等16幅油畫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90年代創作的《蒙古草原》油畫參加中國油畫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