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金鐘港鐵站開了家專賣食品的馬莎,跟朋友經過,她很興奮,樣樣都看,最後買了筒甜餅。我則很矛盾。其實架上食品都五彩繽紛,果仁、餅乾、麵包,都很美味的樣子。但一看標籤,嘩,鹽又高糖又多,還有些英文字母的不明防腐劑,馬上放下。本來想試些雜果仁,但找來找去都沒有無鹽的原味裝,最終還是沒幫襯。
剛巧今期《財富》雜誌就談到歐美各大食品公司(所謂的Big Food企業),如以金寶湯出名的Campbell Soup、賣巧克力的Hershey、雀巢食品等,眼下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消費者對加工食品愈來愈不信任。弔詭的是,食品加工本來是件好事,古時只能用鹽醃、醋漬、煙燻或臘製等方法去保存食物,以免浪費,也方便貿易。後來技術進步了,懂得用罐頭、冷藏和各種防腐劑去解決問題。記得去年遊不丹,當地人就說,可惜不丹沒有食品加工業,白白浪費了很多食材;而一些農產品像薯仔,竟要先出口去印度加工再運回不丹出售,很是荒謬。不過,在香港這些大都市,人人都怕防腐劑,見到可放二十五天而不變壞的麵包,就不敢吃。
根據瑞信銀行的分析,單是美國的頭廿五家食品及飲料企業,自二零零九年以來,市場份額已流失了一百八十億美元之鉅,而得益的就是生產標榜自然、新鮮、無添加食品的小公司,這類「新星」也成為大企業的熱門收購對象。同時,美國的超市,傳統放在中央通道的加工食品銷量也持續下跌,相反那些在超市周邊架上的新鮮食品,銷量卻節節上升。一位雀巢食品高層更指出,美國在二零零五年後已發展出一套有關食品健康的全新用語:現在再標榜「減肥」 (diet)、「減糖」、「低脂」已不時興了,最新潮流是在包裝上寫「天然」、「有機」和「無麩」(gluten-free)。但這並不保證千禧世代的消費者就會輕信,況且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對「天然」這字根本就沒下過定義。吃是健康之本,我們也要自求多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