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圖)圖1、《花園景象》。(下圖)圖2、《夫妻畫像》
在所有古文明中,羅馬文明是我們最清楚了解的一個,她從城邦轉成帝國,並遺留下大量的建築、文獻、雕塑和壁畫供後人研究。
從藝術史的角度上看,公元前211年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轉折點,羅馬將軍馬賽魯斯征服希臘一個文化富裕的城市之後,不僅帶回金銀器物,同時也把西西里島的藝術品帶回羅馬。根據傳記家普羅塔奇(Plutarch)的記載,「羅馬人一貫只慣於作戰與耕作,自此對藝術愛不釋手,甚至終日流連忘返。」在泰伯河港(Ostia),經常可以看到巨船載滿希臘的雕刻和繪畫。
由於疆界的不斷擴大,孕育着不同文化的諸國被羅馬一一征服,羅馬社會在文化上具有無比的包容力,各種宗教文化與藝術,只要不危害到征服安全,都可以在這裡開花結果。因此,羅馬的文化不僅是希臘的延續,同時也是伊特拉土坎、埃及和近東文化的融合。
以下介紹的羅馬時期兩件繪畫作品,可見古世界藝術對於市民生活風尚的關注。
公元79年,Vesuvius火山爆發,熔漿把那不勒斯灣的古城龐貝(Pompeii)和赫丘拉尼瑪(Herculaneum)掩蓋掉,直到18世紀才由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由於熔漿的覆蓋,使城市裡的宮室安然無損,牆上的壁畫也艷麗如昔,所以這些資料提供了後人研究當時生活和藝術最佳的證據。
除了那所著名的「神秘別墅」展示出的宗教繪畫面貌,同時另外一個題材也被發現在羅馬宮室的繪畫中大為流行,奧古斯都妻子Livia別墅的地下宮室每一面牆上都畫滿了草木茂盛的花園景色(圖1)。在此,這些筆畫昭示出了羅馬畫家發明的一項透視法則,把遠方的物體模糊化已達到遠近效果,這就是所謂的「氣氛透視法」。畫中前景的矮圍欄、樹木和飛鳥都被精細地描畫出來,而背景的草叢則以朦朧效果去做表現,使得整幅畫都充滿空氣和光線,可以充分顯現出當時的羅馬人對於戶外與大自然的嚮往,而這種精神在往後的藝術中不斷出現。
羅馬時代其實已經出現非常多的人物畫像,但是寫實的人物畫仍不多見,其中一件「夫妻畫像」(The Baker and His Wife,圖2),原是龐貝古城一幢房子內的壁畫,現被切割出來放進那不勒斯的國立美術館裡。畫中的妻子手中拿着一塊蠟板和尖筆,丈夫則持有畫卷,顯然是當時羅馬結婚畫像的一種流行表現形式,其用意在於暗示畫中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用物品襯托出描繪主題的身份與地位。發掘出的這間房子仍有許多部分未曾修建好便被熔漿掩蓋,由此推測這對夫妻新婚不久,畫中人那種落寞的眼神,更加賦予這張畫作一層悲劇的意味。■文:張夢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