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委員 著名作家梁曉聲在講中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
初見梁曉聲,黑衣、灰褲,手拿香煙,語調平和。如果不曾預先知道他是著名作家,只是在五道口街頭和他擦肩而過,他無疑是平凡的,不惹人注意的。面對這樣一位學者,你不會想到他也有針砭時弊的辛辣一面。他關注中國轉型過程中社會中存在的怪象,「如今,一個隨時準備彎下腰的中國人,依然肯定地比一個隨時準備『站直』了的中國人『獲益』多多」;也關注中國民眾人性中的劣根性,「許多中國人的眼睛最愛看街頭鬥毆,倘沒動刀動槍,沒撂倒一個,便看得非常不滿足」。梁曉聲坦言,自己從未適應過時代,可能正因這樣,讓他以一種被擠壓的姿態,去觀察身邊的現象,並訴諸筆端。著名文藝評論家張頤武曾這樣評論他:「二十多年來中國和世界的變化讓我們改變得太多太多,但梁曉聲式的慷慨陳詞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我們仍然可以從梁曉聲這裡得到一種真正的滿足,梁曉聲仍然能夠給他的讀者想要的東西,是一位關愛學生的教授。」梁曉聲的這種「慷慨陳詞」與他的文藝功能的認識有關,他認為,文藝有兩個功能,一個是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批判功能,一個是對生活真善美的弘揚功能,兩個功能應該像人的兩個器官,缺一不可。文藝只有把第一個功能也做得很好的時候,才使受眾願意接受,並且相信。
最近他又開始思考手機,提出「有多少青春可以被手機消磨」這一問題,此語一出,石破天驚。各大媒體紛紛以此觀點作為自己的新聞題目。面對媒體,梁曉聲很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很不喜歡手機控,不對,是很討厭。這你可以隨便寫在報紙上,沒關係,就是我說的」。
他對年輕人成為手機控的反感,並不是單純來自感性的好惡,論及理由時,他語重心長。「我不反對通過手機獲取最新信息,也不反對用手機看新聞,但成天拿着手機看肥皂劇,看文學糟粕的東西,把寶貴的青春浪費在無聊的消磨上,我很反對。」梁曉聲認為,大多數人在看沒有營養的節目,沒有價值的影片,沒有深度的文章,但他仍提醒年輕人一句:「如果跟大多數人一樣,那你就注定一輩子都只能成為『大多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