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曉聲生活照
──記著名作家梁曉聲
兩本小冊,白色封皮,左下角配有孩童卡通圖片,讓整個封面效果顯得清新可愛,右上角配有著名作家梁曉聲頭像,圖書出自誰手,讀者一目了然。 書的左側用藝術字體寫有《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標題言簡意賅,清晰表達全書主旨。這兩本書是梁曉聲新作,每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孩子,而這兩本本身為「孩子」的圖書,是為孩子所作。■香港文匯報 記者田一涵 張聰 北京報道
在兩本小書中,梁曉聲以文字的形式,將「青少年如何寫好作文」的話題,向人娓娓道來。從「孩子不能夠在被強迫的情況下寫出好作文」的青少年寫作狀態表述,到「怎樣的教學方式才受學生歡迎,怎樣的教條主義要求肯定會適得其反?」的對語文教師應思考內容的建議,字字切中肯綮,句句真知灼見。既是他多年文學創作的經驗之談,又是他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總結。
怕文字的力量勢單力薄,5月16日,梁曉聲在所工作的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舉辦講座,講述關於兩本書的創作歷程。當日講座會場座無虛席,許多遠方慕名而來的學生家長,教師,紛紛前來聽取。梁曉聲的演講沒有官樣文章和空洞的說辭,聽眾們感受到,梁曉聲打開了記憶的大門,其指導孩子們寫作的往事,如閃光的點點碎金,伴隨着他的思考,通過他柔和的語調傳達了出來。
十三年前,梁曉聲離開影視界涉足教育領域,他將這些年目睹的大學語文教學怪現象一一道來,稱「家醜不怕外揚」。「學生們對一位作家的生卒年月,代表作品,寫作風格倒背如流,但被問及作品中的精彩段落時,則無言以對,原因是這些考試不會考的。」「有一次我給同學們上選修課,一位女同學在課間對我講,要求我直接給她及格分數,她選修這門課的原因僅僅是為了修學分。」
作為一名作家,關注現實,反思現實,已經成為梁曉聲的一種習慣。應試教育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扼殺,以及學生主觀上對寫作的排斥和抗拒,到大學階段,已是積重難返。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梁曉聲上下求索,認為培養孩子寫作能力,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階段的訓練,有不同的側重點。「小學生與作文的關係以單純為好--興趣寫作應是宗旨。而到了中學,應該通過議論文接觸思想,學會分析思想、區別思想、整合思想。這種訓練應一直持續到高中結束;進了大學,則要面對思維訓練了。」梁曉聲說。
他的思考,很難為眼中只有分數,急功近利的家長所接受。梁曉聲在講座的現場回憶起一件很尷尬的往事。「記得有一次我去外地講座,正講到課外閱讀對孩子培養寫作能力的重要性,一位年輕母親突然站了起來,氣急敗壞地向我說,『我特意趕來,是要聽你宣講你的訣竅。一怎麼做,二怎麼做,三怎麼做,十分鐘就能講清楚的那種訣竅。重視課外閱讀,算什麼訣竅。」
梁曉聲講到這裡,在場的聽眾大笑,但是笑過之後,又明顯能感受到一種苦澀,一種梁曉聲對家長急功近利心理的無奈。面對這種現象,梁曉聲感歎道:「我估計,包括古人在內,世界上真的知曉這種『訣竅』的人是不曾存在過的。」
從事寫作教育十餘年,梁曉聲將自己的諸多思考或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到教學工作中,成效良多。在當日的講座上,他舉了一個成功案例。在教學過程中,他曾注意到這樣一篇作文,學生在文中自詡即將被處以死刑的白骨精,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種種,並稱自己以阻撓唐僧西天取經為傲。在文章的結尾,學生描寫的一個細節令梁曉聲印象深刻。「白骨精臨死前,在地上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梁曉聲看到了這個學生的虛構能力,並加以鼓勵和引導。「這個學生在畢業後,一直在網上發表武俠小說。前些日子,她將這些小說結集出版,並請我為她作序,我欣然應允。」梁曉聲說。「我還將繼續鼓勵她關注現實問題,爭取多一些關乎現實的作品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