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對中國展開了「破冰」之旅,這在十年前是幾乎不可想像的。作為西方社會推崇備至的民主健將,昂山素姬首次訪華向外界釋出了兩條強有力的政治訊號:首先,她此次出訪是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此舉不僅體現了中國執政黨的開明和坦率,更反映了北京在外交方面的轉變 -- 從拘泥於意識形態到秉承更為務實、理性的態度。其次,昂山素姬借此行證明了她敢於從理想民主象徵的神壇上走下,華麗轉身,成為一個敢作敢當的政治家。
當下,香港正陷入政改方案前景悲觀的境況中,昂山素姬造訪中國的爆炸性新聞,乍看與香港並無關係,實則是對本港反對派領軍人物的一個及時的警鐘:時代在改變,若不與時俱進,就會被時代淘汰。
實際上,昂山素姬本人的許多見解,都值得反對派成員們借鑒。例如就如何打破政治僵局方面,昂山素姬以親身經歷給出她的答案:「想結束無止境的衝突,就必須做好妥協的準備」。的確,政治本身就是一門在「給予和索取」之間拿捏平衡的藝術。誠然,反對派陣營或許對特區政府政改方案的某些環節存有異議,但若着眼於香港社會的長遠利益,反對派領導人,特別是手握投票權,對香港民主未來的塑造構成深遠影響的立法會議員們,應當放下成見,讓理性說話。
香港尚有部分異見分子堅持認為,民主確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標準。此時他們更應該聽聽昂山素姬對此的見解。昂山素姬曾被西方媒體問到,「緬甸未來應採用何種民主模式?」她回答時援引了亞洲、東歐乃至拉美國家的民主經驗,並表示:「我們會向每一個實現民主轉型的國家學習,同時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她認為,一味盲從他國民主模式,比赤裸裸的獨裁統治更危險,因為這會導致人們怠於審時度勢。
轉型為一個務實和理性的政治家後,昂山素姬或將遭受更多的口誅筆伐。正如一家西方媒體最近說的那樣,「昂山素姬擁有的光環已經脫落,她不再是人權遊說者的寵兒」。但與其淪為只會空喊口號的政客,成為一個富有遠見,有作為、有擔當的政治人物,顯然更符合時代的潮流。
(文章摘譯自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