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樑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
決定2017年特首有否普選的政改方案表決日近,我們這一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深表關注。在決定香港民主前途的時刻,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何謂「真普選」?民主究竟是甚麼?它能解決甚麼問題?它會產生甚麼後遺症?是否為了追求「真普選」,忘了我們的初衷和使命?現在的執意反抗,誓要「重奪未來,命運自決」,是要香港獨立嗎?是要拋棄中國人的身份,與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割裂嗎?
唐君毅先生的《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之華夏民族,亦如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隨風吹散,失其所守,不知所以凝攝自固之道」。更哀嘆「香港英人殖民之地,既非吾土、亦非吾民。吾與友生,皆神明華冑,夢魂雖在我神州,而肉軀竟不幸亦不得不求託庇於此」。過去的一百年,中華民族有太多沉重而痛苦的記憶:從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走私鴉片、販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屈辱的歷史中。不要忘了當年祖父輩如何帶着絕望和希望,背井離鄉踏上香港這片土地,不要忘了這片土地的主人叫中華民族,這片土地的根叫做中華文明,亙古幾千年未斷。如果熱愛這片土地,卻要割裂香港與內地聯繫,請自問是否對得起父母、祖先、民族和中華文明。
民主非簡單的「不經篩選」,亦非簡單的「公民提名」。擁有800年民主政制歷史的英國,英女皇不是選出來的,上議院也不是選出來的;多數歐洲國家總理的提名,是有篩選的:法國總統擁有很大的行政權力,卻透過一個類似提名委員會的制度,保證總統的質素和行政能力;德國政黨則要有5%的選票才能進入議會,這5%選票的門檻,就是一種篩選。難道這些國家的選舉都是「假普選」?
民主更不是一蹴而就的。1776年簽署的美國獨立宣言,聲言「人人生而平等」,但亦需要將近100年,美國的非裔國民才獲得投票權;然後還要100年後,直到1965年,國會通過投票法後,非裔國民才最終在全國所有州份獲得投票權。1932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說:「國家需要鍥而不捨的大膽嘗試。按常理,我們必先構思一個方案然後落實嘗試,失敗了就坦誠接受,繼續嘗試。無論如何,我們總要做些事情。」鄧小平先生也講過,香港的政治制度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不能按是否三權分立、是否議會民主來判斷是否民主。他強調,「要循序漸進」,「即使搞普選,也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本次政改,就是民主向前邁進的一步,是一個大膽的實驗。「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在經濟發展、政制發展上都比內地「先行一步」,這對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是一件好事嗎?
記得當年入學第一天踏入母校英華書院,教學大樓掛着「承英華之傳統 振大漢之天聲」的長形幡旗,影響了我們一班同學的人生。有血性、有大局觀、有家國情懷的香港人,為了香港的民主進步,更為了香港和中華民族的未來,在政改的關鍵時刻請勇敢地站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