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征 香港杭州西湖區同鄉會會長
香港特區政府按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制定的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將於本周三(6月17日)提交立法會審議表決。香港政制發展的關鍵時刻,多數香港民意希望,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能夠以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為重,通過普選法案。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香港工商界乃至社會各界都認為,普選法案是否通過,關係到香港競爭力的保持和提升。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際商業中心,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商業中心靠什麼留住並且不斷吸引新的國際資本?首先當然是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完備的法制體系,以及順暢有效的政府管治。香港由小漁村到七十年代開始的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直到回歸頭十年克服逆境持續保持繁榮,無不與這些基本政治社會因素有着莫大的關係。
但近些年來,圍繞着香港政制發展的政治爭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如何切實落實「一國兩制」,如何忠實執行香港基本法,如何正確把握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與香港高度自治之間的關係等問題上,反對派在對抗的道路上越行越遠,尤其是激進反對派開始崇尚尖銳對抗,鼓動街頭政治和暴力抗爭,在議會內開展「拉布」和不合作運動;而作為反對派政治土壤的激進社會組織和勢力,更開始公然鼓吹「港獨」,煽動對內地民眾的敵視和排斥。這種政治生態和社會氣氛,不僅已阻礙特區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本地大型工程的進展,也引起國際商界的高度關注和不安。
因此,如果政改方案能夠通過,就意味着香港政治爭拗的核心問題至少有了一個初步的共識起點,或者說共識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中央和香港反對派之間的互信基礎就可以開始建立,對抗式的情緒和氣氛就可以消減,激進勢力賴以成長的政治土壤和政治空間就會被壓縮。同時,特區政府和社會可以集中精力,專注於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反過來不斷消減激進勢力賴以生長的經濟社會土壤,最終令整個香港政治、經濟、社會走出內耗的怪圈,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坦途。
環顧當今世界,新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放眼祖國內地,經濟正從量變走向質變。香港如果能夠擺脫政治損耗,有效保持並提升競爭力,就能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真正有效發揮內地與世界「超級聯繫人」角色的作用,讓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不再只是一種期望、一個目標,而是一個不斷推進、不斷成長的現實。
通過政改方案,增益香港福祉。利在當下,功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