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一九四九年夏,鄭氏與家人遷往台灣,在新竹中學就讀。
這個時期,鄭氏愛好體育活動,曾是省運的田徑代表和陸軍足球隊員,此外,還是登山好手,曾任台灣登山協會的常務理事。
套鄭氏的話說,「剛到台灣那些年,雖有寫詩的創作慾,但覺無處發表。」
但這不等於鄭氏完全放棄了寫詩,只是沒有公開發表而已。
鄭氏在作文的時候,均以詩作代替,當時他的中學老師尚奎齋先生對新文學有興趣,不但沒有反對鄭氏這種做法,還給予很高的分數。
一九五一年開始,鄭氏陸續在台灣的《野風》雜誌發表詩。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台灣,充斥着反共八股,《野風》是當時台灣比較純粹的文藝雜誌,銷路頗大。因此鄭氏也開始初露頭角。
鄭氏在台灣第一首公開發表的詩《老水手》,是那年夏天他參加學校的勞軍團到澎湖島所見所聞所觸的結果:
不是為了
難堪的寂寞
和打發一些
遲暮的情緒
你提着舊外套
張着
困乏而空幻的眼睛
你上岸來了
你不過是想看一看
這片土地
這片不會浮動的屋宇
和陌生得
無所謂陌生的面孔
這是《老水手》的第一段。
鄭氏在回憶寫這首詩的情景時說:「到了那小島,看見人民的生活,看見許多當兵的青年,他們過去大都是流亡學生,他們想讀書,卻要服役。我走在街上,看見農民、漁民非常樸素的生活,還有林立的、泊在港口的漁船,都引發我寫詩的衝動。」
這首詩把老水手蒼涼的生涯,刻畫得生動、入木三分,展現了鄭氏在詩創作的天賦。
繼《老水手》後,鄭氏陸續發表了不少詩作。
一九五二年,台灣《現代詩》主編紀弦約鄭氏到台北見面,結為詩酒之交,鄭氏信心大增,產量更豐富。
從此,他的詩除了投給《野風》、《現代詩》,還發表在《公論報》和《自立晚報》。
一九五五年鄭氏在台灣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現代詩社出版),時值鄭氏在中興大學畢業之後。
鄭氏的《夢土上》被視為成名作,出版後,口碑極佳。
《夢土上》的題材大都抒寫詩人童年在內地形同漂泊的南北轉徙所留下的美好記憶:
「青年時代來在台灣家世的零落和無法回歸的實際的流浪,共同投影在詩人每天必須面對的海港生活的體驗,糾結成他詩歌時間和空間、理性和感性、社會和個人的虛虛實實的錯落的悲劇,從而傳達出一種恍如置身於『夢土上』的繾綣的思緒:這是鄭愁予全部創作中最牽動人心的一個情結。」(《台灣文學史》) (說鄭愁予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