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學生到台北交流,因宿舍就在捷運雙連站旁,天天到位於中山、雙連之間的地下書街閒逛閱讀,不亦樂乎。雙連站設於台北捷運淡水線,因粵語「雙」、「相」同音,不時會聽見誤把「雙連」作「相連」的讀法,細加探討,或許可就粵普差異做點分享,但我卻首先想到辛牧的新詩《從雙連站搭捷運到淡水有感》。
辛牧這首詩曾獲「台北市公車捷運詩文徵選首獎」,有着非常值得觀摩學習的地方。詩人藉由車站名稱發揮聯想,如港人較不熟悉的「石牌」、「紅樹林」站,即見於詩的第三、四節:
前面就是石牌了
牌上究竟鐫刻着些甚麼呢
是我躊躇
未酬的壯志嗎
再下去就是
我掛滿筆杆的紅樹林
那些曾是
我臨過帖的寫過詩的
如今都交付大海了
列車由雙連站一路向北挺進,如將尾站的淡水比喻作人生的晚期,位於中間的石牌和與淡水只差一站的紅樹林就是人的中老年階段了。對石牌站,辛牧利用「石牌」可以鐫刻文字的特質,回顧前半生,頗因壯志未酬而低迴感傷。石牌地區本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生活場所,清初漢人陸續來此營生,觸發大小衝突,清廷官員為了平息紛爭,於是立石牌為界,規限雙方活動範圍,石牌也因而得名。但辛牧爽性跳脫此一歷史背景,純就站名借題發揮-這種「顧名」而「思義」的寫法,恰恰善用了「石牌」的一詞多義特質,顯得靈活。
至於紅樹林,辛牧則形象地把它比喻作筆杆。詩人想到自己「臨過帖」──模仿過前輩作家的佳構,也「寫過詩」──翻空出奇地創作過,「掛滿」的筆杆,可證詩人孜孜不倦,非常用心。只是世事茫茫,能否立言不朽,詩作能否傳世,似乎只得交由時間的大海淘洗裁決了。這種對身後藝術評價難以預料的慨嘆,不啻使自然的紅樹林添上人文的思考──辛牧另有《路》一作,以坐公車比喻人生旅程,似亦抒發了類似的感想,可以參看:
出門的路多難
回家的路多長
在搖幌的車中
景色一一逸失
乘客一一下站
我也該有我該下的地方
那會是怎樣的光景
出門坐車,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可以瀏覽眾生百態,也可以把頸椎健康賣給低頭去看的手機......辛牧則選擇思考人生,用彩筆譜出富於深度的新詩。《路》和《從雙連站搭捷運到淡水有感》的片段,不知能否激發讀者的創意,以港鐵站或坐「巴士」為題材,寫出精彩的篇章呢?■余境熹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網址:http://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c@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