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翁振新:用雙手繪就最美的中國勞動女性


放大圖片

一個畫家,若以左手和右手同時作畫,確實乃一大奇景。這不僅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和數十載的勤學苦練,更需要對描繪之物已經形成了極為純熟的構圖筆法和思路,以及非常準確的題材把握能力。在雙手作畫的紙張上,留下的乃是一幅幅具有濃郁中國傳統特色的勞動女性的形象。做到這一點的,便是翁振新,一位古稀之年的耄耋長者;一位頗受內地同行尊敬的前輩;一位一直在尋覓最佳方式描繪中國勞動女性之美的當代藝術家。■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圖:受訪者提供

翁振新擁有很多的頭銜,諸如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畫藝委員會委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等;但在日常的創作中,他卻將自己的目光和筆觸留在了最為樸實的中國勞動女性身上。不僅如此,翁振新的勞動女性繪畫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徵。惠安女,便成為了他創作的重點。愛鄉愛土,不斷創新,在現實生活與地域特色的交織輝映之下,翁振新用畫筆所帶出的,不僅僅是畫板中的圖景,也是一份鄉土之心、文化之情。

令人稱奇的雙手作畫

翁振新表示,自己六歲之前畫畫寫字都用左手。「我臨上小學之前,聽說左手寫字會挨老師打,就改用右手寫字,但畫畫仍然用左手。」翁振新坦言,不少人都希望他以右手進行創作。「在浙江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油畫系的老師曾經熱心關心我的學習情況,特地叮囑我的班主任兼任課老師,要讓我用右手畫畫,因為我寫字是用右手,書畫同源更順手,我想也是,我用左手臨摹古畫時,有筆路不順之感,就是在寫生創作時也覺得有時用筆不太順。於是,我以很大的毅力硬是改成了右手執毛筆作畫。」如此一來,翁振新的創作,就終於變為雙手作畫,左右開弓了。「用筆更順暢,左右逢源,有縱橫捭闔,所向披靡之勢。」翁振新向記者表示。

翁振新覺得,在畫畫時應該怎麼順就怎麼畫。他透露,自己一般用左手畫速寫、素描、打創作稿,畫國畫正稿時左右手交替使用,效率高於別人,總的來說左右手作畫是與生俱來的習慣。不過他特別強調,雙手作畫不等於雙手同時作畫,不是雜技表演,僅僅是習慣而已。翁振新回憶道,以前到惠安沿海體驗生活,一到漁村,一群孩子就喊道:「左撇拐來咯!左撇拐來咯!」他覺得自己蠻受歡迎。如果一個畫家能夠練就雙手作畫的本領,對創作來說當然是有好處的,效率較高,也不失情趣。

情繫惠安女 訴說命運的故事

在翁振新看來,惠安女是中國文化中獨具個性的現象,她們的形象濃縮了女性在漫長歷史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審美品質和精神特徵:善良、堅韌、勇敢、踏實和勤勞;她們在晨風晦雨、潮漲潮落中書寫自己的多重審美價值和人生畫卷。「我對惠安女的這種品質賦予了肯定性的精神價值和形式意蘊,並在我的惠安女作品中表達了一種隱喻性、象徵性和寓意性。我已經不僅僅是表現惠安女,而是試圖以惠安女為載體,訴說中國勞動婦女的命運,表達我對中國勞動女性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融進我的情感和人生體驗。」

三十多年來,翁振新的目光一直投向惠安女,他表示,自己心裡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惠安女審美情結。他說,自己苦心孤詣地搜尋和發現惠安女的美,那帶有鹹味的閩南風情,那風姿多彩的惠安女,那逝去的悲愴揪人的故事,不斷喚起其內心的創作激情,使其無法抗拒。

「我把惠安女的美學品格分為三個層次:風情美、剛柔相濟美和悲劇美。」翁振新的理解具有藝術刻畫的輪迴感。他表示,從表現惠安女那富有文化意味的風情美到表現惠安女那「超常外形」之下的充滿了歷史滄桑感的「悲劇美」,是一個認識逐漸深化,感情逐漸升華的發展演變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從寫人、寫情到寫心的過程,從風情再現轉向精神表現的過程。

翁振新的筆下,作為女人、母親和妻子的惠安女是柔美的溫順的,而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她們柔弱的身軀同樣可以迎擊驚濤駭浪,如同礁石一樣的堅毅和剛強。這種強勁而柔美,濃烈而溫馨的品格,意味着惠安女身上所體現的剛柔相濟的美學特徵。「我更關注的是另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沉重感,在對惠安女的歷史命運作了深入考察之後,我逐漸讀懂了潛藏在惠安女身上的一種無言的憂愁,一種苦澀?結的情懷。她們奉獻出自己全部的愛情,卻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她們為生活創造了多少歡愉,卻經常飽含沉重的苦衷,這種人生體驗構成了惠安女的悲劇美。」於是,翁振新在創作時,海出現了滿身皺紋,筆下的惠安女少了幾分秀美,多了幾分深沉和凝重。甚至,他在畫面中有意增加了描寫老惠安女的份量,透過其臉上雕刻的風霜,目光流露出的沉鬱,傾訴幾代惠安女的心路歷程。「我力圖從情節敘事,甚至主題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深入到對象的內心世界,強化了堅毅、頑強、抗爭、悲壯的性格因素,挖掘深沉的內蘊,表達惠安女富有歷史意味的悲劇美的命運。」故而,翁振新甚至把惠安女的艱苦勞動與其親身經歷過的艱難的知青生活歷程聯繫在一起,於是表像的優美從筆端逐漸消失,語言的詩意轉為內在的意味。

願景:由畫思人

多年來,翁振新一直在苦苦地尋覓一種表現方法:「我主要運用寫實與象徵相結合的手法。我覺得只有寫實,才能以真實為支撐,淋漓盡致地表現惠安女的真實形象的豐富性,並融入自己的全部情感,使我筆下的惠安女既是現實生活中的可信形象,又是滲透着我的情感和意念的審美對象。真實是藝術的真實,不是照片的照搬,但我也不忍心無端地扭曲惠安女的形象。悲劇意識的表達也往往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崇高感、深沉感、雄渾感。」

翁振新兒時就喜歡畫人物,後來也一直畫人物,題材也有點雜。他表示,自己想畫地域特色,所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去了莆田的湄洲島、南日島;也去了閩西畫了一些,但不是很理想。而到惠安,眼睛一亮:「記得那天藍天白雲陽光燦爛,惠安縣崇武鄉大岞村海邊,驚濤拍岸,在岸上有個採石場,許多惠安女頭戴黃斗笠,繫藍底白花頭巾,身穿不遮下腹的上衣和黑長褲,以獨特的姿勢合力扛着巨石,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那麼俊秀。從此惠安東部沿海就像磁鐵一樣吸引着我,使我陶醉,使我激情澎湃地畫,畫惠安女,畫大海,我無數次地到那裡體驗生活,畫了無數幅的速寫和創作。可以說,一走進生活,我就激動。」

所以,他有個願望:自己要不斷地畫惠安女,做到「一提起惠安女,就想到翁振新;一提到翁振新,就想到惠安女」。當然,這一點現在在不少人看來,其實已經做到了。

相關新聞
翁振新:用雙手繪就最美的中國勞動女性 (2015-06-19) (圖)
勞動女性形象 乃是多元化的塑造 (2015-06-19) (圖)
倡言向年輕藝術家學習 (2015-06-19) (圖)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2015-06-12) (圖)
被手機消磨的寶貴青春 (2015-06-12) (圖)
貧困中母親 鼓勵梁曉聲讀書 (2015-06-12) (圖)
著名畫家戴敦邦:吾以畫為生,畫以吾為友 (2015-06-05) (圖)
法國街頭藝術家 Invader的街頭創想 (2015-06-05) (圖)
廖書蘭:寫作香港,日久他鄉即故鄉 (2015-05-29) (圖)
情繫原居民的點點滴滴 (2015-05-29) (圖)
寄語新一代努力學中文 (2015-05-29) (圖)
風姿依舊 世情已變 (2015-05-22) (圖)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位著名設計師析內地港日設計業現狀 (2015-05-15) (圖)
「多面」陳文茜:每一面都很真 (2015-05-15) (圖)
定錨與漂流:楊照眼中的閱讀與台灣 (2015-05-08) (圖)
黑色幽默大師黃建新 年齡增長是一種「從點及面」 (2015-05-01) (圖)
推動本土街頭文化的Travis Pang (2015-05-01) (圖)
無欲則剛蔡明亮 「我想培養更有質的電影觀眾」 (2015-04-24) (圖)
姜文受聘浙大兼職教授 (2015-04-24) (圖)
禪畫畫家末白 禪由心生 作畫即修禪 (2015-04-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