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蔡延豐:寫照香港圖景 探求文化心靈


放大圖片

■蔡延豐

年過七旬的蔡延豐,出生在新加坡,是本港資深的專業畫家。面對記者的提問,蔡延豐的藝術人生回憶,不僅僅是時光倒流的畫板組合,而是在講述藝術旅程的故事中,分享他對藝術、生活、文化的種種點滴。畢竟,藝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家對藝術的解讀,其實就是思考畫筆和內心的這條連線,究竟應該着以何種人生哲理的色彩?■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翻開蔡延豐的作品集時,記者非常感興趣的是:他如何描繪自己眼中的香港圖景。的確,在不同的畫家眼中,香港所呈現的圖景和風貌是完全不同的。而在藝術創作中,這又與藝術家自身的成長背景、環境、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聯。對蔡延豐而言,他出生在新加坡,藝術教育的學習也是在新加坡;但又在中國內地生活了十多年;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來香港定居至今,多在香港生活和創作。這種多樣化的人生經歷,確實也深深影響了其創作之筆的思路和創作的風格。

孜孜不倦地描繪香港景象

在蔡延豐的作品中,香港有一絲舊日時光的感覺。他告訴記者,自己有香港特色的題材,不少是自己出去拍照片取景,然後回來再進行創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便一直如此。在這些作品中,新界的街市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領域。蔡延豐解釋說,中環、維港或是新興市鎮,充滿燈紅酒綠的色彩,這些場景,其實並不是很適合油畫的創作。

他並且透露,即便在新加坡,畫家們在創作時也是盡可能尋找具有往日風情的舊街道、舊房屋甚至是舊的角落。實在不行的話,大家便會去尋找舊照片。「舊,最容易出效果」,這是蔡延豐的概括。畢竟,新的建築,全球風格都差不多。由此,也就不難理解蔡延豐的香港作品中為何散溢出非常濃厚的舊日點滴的浪漫之感。新界街市的生活風光,保有了「舊」,但也讓這種「舊」延續至今。

蔡延豐最擅長創作的是人物。他在進行人物畫創作時,往往先畫細節,然後再以透明畫法的方式進行處理。他在記者面前打開了電腦中的一個文件夾,裡面是平時搜集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照片。蔡延豐表示,沒有李光耀的付出,便沒有新加坡今日的繁榮。他說,為了表達對李光耀的尊敬和緬懷之意,他一直都期待能夠創作一幅精緻的李光耀的人物畫。

人生暢遊:滄桑中的文化執守

基於時代的因素和個人的選擇,蔡延豐的人生經歷充滿了遊子式的色彩。他1943年出生在新加坡,又在1964年離開了那裡前往中國,1977年來到香港定居。這幾個年份數字,對他而言,不僅是時間組合,而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個個轉捩點。這既是時代的滄桑,同時也是對藝術家個人追求和心性的考驗和磨練。所以,當記者向蔡延豐詢問對往事的看法時,他直白地告訴記者,自己沒有怨嘆,有的,只是對生活不盡的樂觀追求。這或許能夠讓人明白:為何在蔡延豐的作品中,美感總是具有昂揚的進取精神。

回憶過去的生活,在蔡延豐的口中,似乎是甜蜜的。他沒有任何掩飾地告訴記者,自己是因為功課不好,才去學習美術專業,進入了當時的新加坡南洋美術專科學校,也就是今日赫赫有名的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的前身。那時,調皮的蔡延豐,經常將書本畫得亂七八糟,也時常將臨摹的水果拿去吃掉。他直言,藝術家也好,文人也罷,兒時頑皮,乃是人的天性,更是值得人珍視的寶貴回憶。

隨着自己的年齡慢慢成長,蔡延豐表示,自己和時事有了越來越多的接觸。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大時代中,彼時的新加坡風起雲湧,正處在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那時,蔡延豐手中的畫筆成為了反映當時新加坡勞苦大眾生存狀況的工具。黑色油漆、紅色墨水,將所想所思畫在布上,便是一幅畫作,完成之後懸掛在公眾場合。如今,年過七旬的蔡延豐回憶起這段特殊的藝術人生經歷,乃是以「人生過渡期」一詞,形容自己當時的思想和態度。他表示,那時自己17 到19歲,並非以多元視角思考問題,而是用直線化的思維看待外部世界。經歷了多年的人生淬煉,蔡延豐作為一個藝術家,已漸有了越來越多的穩重與厚重之感。

雖然自己的人生輾轉暢遊多處。但是一直生活在中華文化氛圍下,使得蔡延豐的創作具有非常強烈的中華文化認同與執守。他向記者透露,自己從兒時開始受到的教育便是正統的華文教育。這種教育讓蔡延豐的心中逐步扎下強烈的民族情懷。在蔡延豐的《長城》系列油畫中,這座中華文化精神象徵的圖騰,在春夏秋冬四季中表現出不同的軒昂之氣。蔡延豐筆下,冬日之下的長城,雪景帶有時令的灰色,抽象與寫實相結合,帶出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民族文化心靈之期盼。

期望香港更加普及普通話

因為是出生在新加坡的緣故,蔡延豐所使用的詞彙,具有濃厚的新加坡特色。在與記者聊到有關香港的藝術或美術教育的問題時,蔡延豐提到,希望香港能夠普及華語。他所說的華語,在香港,便稱之為普通話;在新加坡,乃對應方言,稱之為華語。這一結論,乃是蔡延豐自己人生數十載經歷以及藝術生涯的磨礪所得出的結論。

蔡延豐提及,曾經在一段時間之內,新加坡忽略了華語教育。這樣的政策,與當時推廣英語有很大的關聯。但後來,新加坡政府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開始呼籲和倡導華人使用華語。記者順着蔡延豐提供的思路,查找了相關資料,也發現新加坡在1979年開始,便推動「講華語運動」。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甚至親自出馬,呼籲新加坡的華人逐漸改變習慣,慢慢學習和掌握華語,因為這對文化上有利,對經濟上有利,也有利於團結不同籍貫的華族。在日常以閩南話為生活語言的蔡延豐,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基於新加坡走過的路,蔡延豐說,以今日香港的環境而言,使用普通話乃是有利於語言的傳承,所以香港的中文教育,未來以普通話進行,會比較好。蔡延豐表示,自己在美術教學時,也會覺得以普通話要方便很多。

回溯以往的藝術人生,蔡延豐感慨到,曾經從事出口油畫的那段經歷,是自己非常有價值的一段回憶。他表示,在那段日子中,他培養了一批外銷高級油畫的人才。雖然,後來因為西方國家的經濟開始慢慢不景氣,而使得外銷高級油畫的工作逐漸停止,但是在今日回憶起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藝術旅程。

生於新加坡,但人生的重要藝術旅程,都是在香港度過,蔡延豐對香港有着一份無比深厚的如同藝術畫作一般的感情。因而對香港未來的藝術發展,蔡延豐亦一直高度關注。對於香港當前的美術教育環境,蔡延豐直言:香港缺乏專業化的美術教育,但是新加坡有。比如,就教育機構而言,新加坡便有接受其教育部津貼的南洋藝術學院存在。所以,未來的香港美術教育,應在這一方面加大努力。

相關新聞
蔡延豐:寫照香港圖景 探求文化心靈 (2015-06-23) (圖)
創作對談:《家園》:英國當代藝術家的「歷史畫」 (2015-06-23) (圖)
《維港乾了》香港大寓言 (2015-06-20) (圖)
敢觀舞台:《樓城2015立夏版》「引錄」香港故事 (2015-06-20) (圖)
敢觀舞台:《藝歌芭蕾》利布恆的歷史情書 (2015-06-20) (圖)
敢觀舞台:周蕙心出任藝發局行政總裁 (2015-06-20) (圖)
香港知名廣告導演張天行「Such, as it is」佛教哲學融入個人畫展 (2015-06-16) (圖)
「心神潛韻 水墨光影」唐至量首個書畫攝影作品展 (2015-06-16) (圖)
王林旭當代水墨「松‧竹‧梅」作品展在京開幕 (2015-06-16) (圖)
韓天衡70年書畫印在杭展出 (2015-06-16) (圖)
實驗兒童劇進念暑假「奏」《魔笛》 (2015-06-13) (圖)
錯過藝術節?不怕!進戲院看The Bolshoi Ballet (2015-06-13) (圖)
「華美和聲」巡演香港尾站 高難曲目展示中美藝術默契 (2015-06-13) (圖)
周志興的「聲」「色」世界 (2015-06-09) (圖)
藝訊:在銀河中漫遊 在海底建基地 四川少兒用畫筆描繪未來「智慧城市」 (2015-06-09) (圖)
藝訊:陳良敏作品展澳門舉行 (2015-06-09) (圖)
星海百一冥誕 廣州三唱《黃河》 (2015-06-06)
敢觀舞台:「新文本」的情緒與節奏 (2015-06-06) (圖)
安徽嗩吶團赴港演出 非遺藝術創新傳承 (2015-06-06) (圖)
一畝田 一幅畫 平樂村農民的風流「牡丹畫」生活 (2015-06-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