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端午龍舟競渡原為南方民族的生活技能比賽。 資料圖片
端午節意義,除了防範暑毒之外;還有兩項,一是精進生活技能,二是提升愛國情操。
古人生活艱辛,每天須與自然搏鬥;遇上猛獸,或逃或獵,需要的是機智和體力,這是運動的起源。現今,田徑場上的百米飛人、跳躍高手、標槍能者,只是古時狩獵者的影子而已。只是,中國文化講求的是酮X敦厚、不喜逞強,故沒有像西方般把求生技能發展成為競技。是故,運動如馬球、足球(蹴鞠)在中國縱然開其端,卻從來沒有發展。所謂「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然而,少數民族卻是例外,他們把這精神保存了下來,如蒙古的摔跤,江南的龍舟競渡。舟楫,是水鄉澤國的交通工具,人民平日要熟練,生活方才無礙;戰士就更不用說了,合作須僂禲A方能克敵。故此,一年總須一天用來競技,大有華山論劍爭奪天下第一之意;這有砥礪之功、勗勉之效。
端午競渡為維持扒舟水平
就以有香港威尼斯之稱的大澳為例,水鄉內河道交錯,家家棚屋,戶戶小艇;倘若艇民不懂搖櫓、不諳扒舟,他們怎能在此生活?百多年來,曾是漁港、駐軍基地,盛產海鹽與蝦醬的大澳,倘若沒有端午競渡,艇民怎能維持扒舟的高水平?更何況,吳越一帶的先民,他們面對的,可能是夫差大戰勾踐一類的戰爭。於是,人們不單要懂操舟,更要懂在戰鼓聲中扒艨艟!扒艨艟與扒龍舟,不是很相似嗎?平日勤加練習,臨陣方能克敵制勝。
龍舟競渡就是在這背景下產生的,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一切源於生活。
自漢以來重視屈原
端午節另一個意義是提升愛國情操。雖然,端午先於屈原,競渡早於投江。但是,屈原之人格,自漢代以來已受人重視。司馬遷這樣評價屈原:其志潔,其行廉;自疏(疏遠)於污泥,蟬蛻於濁穢,不沾世之滋垢(滋,黑色),皭然(潔白)而不滓(污黑物)。此志也,可與日月爭光。
歷史上,屈原數諫楚懷王,茈L小心張儀,勿中連橫計。可惜,楚懷王最後偏信佞臣靳尚等人,疏遠齊國,與秦國結盟。結果,把楚國送上了亡國之路;而他自己到頭來亦為秦國所俘,客死異鄉。雖如是,屈原仍對楚國有情。
愛國不需要投河
雖然,我們不同意屈原輕生投河,但對他的愛國情操應予以肯定。司馬遷以為,屈原既盡了君臣之義,就不必旦旦耽溺。他說:「又怪屈原以彼其材(他的才能),游諸侯(投奔其他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為何使自己如此沮喪)?」比屈原早生二百年的孔子卻不如此,他是魯國人,不為魯君所用便周遊列國,求有用處。可見孔子放眼的,是整個人倫世界,並不是狹隘的諸侯國。
自然,屈原也懂愛國就是愛其內的人,他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令人感到悲哀、忍不住掉淚的是,人民生活多艱難!)愛國的條件是高潔的人格。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說:「余既滋(栽種)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我在這堮熇堣F九頃蘭花,又種植了百畝香蕙,以喻栽培賢人)。」有了這樣偉大的心靈,方可言愛國。
中國文化,一向重家輕國;如何栽培年輕一代愛國?是須探討的問題。或許,愛一個國家,要先愛一個國家的文化。悠悠五千年,總有燦爛處。■圃丁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