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愛座的本意是想讓大家更警覺交通工具上有需要幫忙的人,而願意多加照顧禮讓。 資料圖片
前幾天在餐廳晚飯時,遇到一位食客因上菜次序與要求不符而跟侍應爭執。本來不過小事一樁,店員亦貌似新手,幾番道歉。但食客之一不斷大聲喧嚷,認為自己畀錢買服務,店員又有理虧之處,不諱言說自己要「鬧夠」,「教精佢」。
當然,餐廳服務欠佳,顧客自有其發言權,但有時侍應也有其難處可堪體諒。當然,若侍應態度欠佳,迴避問題是一回事,但若侍應已道歉,又願意作出改善,再罵再鬧又未免過於咄咄逼人。權利的使用應有理有度,「過猶不及」正是此理。失於理、失於禮,皆為缺失,未有何者更加高明恰當。罵人也好,教人也好,初衷應該也是希望各方也有得着。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禮」是行為的規範,依照規範行事,就能達到仁的境界。「行禮」是手段,是方法;「達仁」才是目標。不能本末倒置,甚或捨本逐末。
近來對交通工具上的關愛座的討論也能作如是觀,設立關愛座的本意,大概是想讓大家更警覺交通工具上有需要幫忙的人,而願意多加照顧禮讓。但逐漸地,有人將不讓關愛座的影片放上網絡公審、起底,部分網友留言更充斥人身攻擊,就實在是關愛座設立的初衷被異化了。
其一,基於對有需要人士的照顧與關愛,若真有年輕人在老人家、孕婦站在旁邊時仍霸佔座位上網打機,固然是不近人情,然而,不是應該即時勸當事人讓座,或詢問其他在車上的乘客是否能夠讓出座位,而非拍片上載?
其二,我們有時也很難斷言哪些是有需要的人士,自問未能目測確定別人是否正在發燒感冒四肢酸軟,亦未能單靠面相確定對方是否有筋膜炎或不良於行。讓座固然是美德,但不必將不讓座視為十惡不赦之惡。規範的原則總源於關愛,若每個人都懂得易地而處,那每個座位都可以是關愛座。凡提倡,必缺乏,最需要清潔運動的社會可想而知應該不太清潔,政府提倡惜食減廢正正就源於巨大的廚餘量。所以,當社會再不需要關愛座,那才是公民教育收成之時。■莊志恒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