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除了武術表演,香港文化節更設多個工作坊,教大家做圖雕、紙紮技藝及皮影玩偶。
從漁村到國際都會,香港的發展史很短,但因着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歷史背景,在過去百多年,也慢慢衍生出獨特的文化氛圍。這些文化習俗緊扣生活,不容易被察覺及發現。有見及此,地脈基金會將於今年九至十月舉辦首屆「香港文化節」,集中介紹香港的傳統技藝,讓年輕人透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並傳承這些文化習俗。■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主辦方提供
香港文化節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支持,邀來多個文化團體,包括香港國術龍獅總會、中華國術總會、水墨會、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蓬瀛仙館、香港靈宵劇團等,將傳統武術、舞龍舞獅、客家舞麒麟、當代水墨、粵劇、道教音樂帶到觀眾眼前。
「這是文藝界期待已久的一個節日。」地脈基金會創辦人趙式慶說。
香港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內地戰禍連連,不少人南下避難,並將一身技藝帶來香港。而香港當時受殖民政府管治,沒有發生太多天災人禍,民間文化得以發展,幾十年下來,已慢慢建構出有本地色彩的文化習俗。但隨着時代變遷,香港發展步伐愈來愈快,傳統與現代之間開始斷層,傳統技藝僅靠老師傅默默耕耘,年輕一輩甚少入行,保護傳統文化成為迫切之事。「因而我們想做一些嘗試,與學界合作,並邀請中小學學生參與。」
趙式慶強調,傳統文化發展必需緊扣社會,才能茁壯成長,「如果脫離社會,則容易老化、僵化。」
舞龍舞獅舞麒麟
今次文化節的重點推介便是客家舞麒麟及舞獅表演。香港人過時過節總會見到舞龍舞獅,但對其歷史淵源卻不甚了解。香港國術龍獅總會主席江沛偉師傅便說,龍獅象徵祥和,不只是「舞下」這麼簡單。舞龍舞獅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運動,亦是一種競技,要配合音樂,當中隱含包容、體諒等精神。9月26日,香港國術龍獅總會與中華國術總會將率一眾師傅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南獅比賽,屆時高椿獅藝將PK傳統獅藝。
至於客家舞麒麟,香港人則稍為陌生,甚至將之與舞龍舞獅混為一談。麒麟是民間傳說中的吉祥仁獸,客家人將之視為吉祥物,而舞麒麟則是他們從北方帶到南方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舞者站在用竹篾紮成的麒麟架中間,頭尾舞動。目前,客家舞麒麟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觀眾可於10月18日於文化中心廣場舉行的「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躍香江」中近距離感受舞麒麟的「威力」。
提到功夫,則不可不講客家功夫。香港人對詠春、太極、少林、洪拳等知之甚詳,但客家功夫卻可能聞所未聞。香港早年有不少客家村落,分佈於沙頭角、大埔、沙田、西貢、錦田、荃灣等地,由於當時與圍頭村民為鄰,不時有磨擦,對武術有所需求。客家功夫發展至今,門派多達十多個,如白眉派、龍形、螳螂拳等,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發起人李天來便說,「曾經客家功夫在香港很旺,但現在開始失傳。」今次節日凝聚了一群客家師傅,有些甚至已經隱退江湖,相信到時又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指武術交流)。
粵劇水墨齊齊看
此外,香港靈宵劇團亦會帶來多段粵劇折子戲,呈現粵劇豐富的內涵。今次演出的劇目包括《穆桂英大破洪洲》(選段)、《活捉張三郎》、《攔馬》等。靈宵劇團創辦人兼花旦謝曉瑩介紹,此次挑選的劇目牽涉很多動作,本來唱官話的段落都改成白話,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入場欣賞。靈宵劇團是很「年輕」的粵劇團體,2013年才成立,演員以年輕人為主,年紀最大的也僅是三十多歲。劇團主攻年輕人市場,但阮兆輝、廖國森等前輩亦不時參與演出及指導,確保演出水準。
除了粵劇文化,香港更有團體致力弘揚道教信仰,主辦道教音樂會。由蓬瀛仙館牽頭的「樂在虛無飄渺中」便是一個頗新鮮的音樂會,有別於傳統中樂,道教音樂古雅優美,樂曲大多取材自儀式使用的音樂,經過改編後,更為人接受。如有興趣,不妨留意10月3日在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辦的音樂會。
演出之外,由亞太水墨研究會和水墨會主辦的「瀛墨世代.繼故鼎新」水墨聯展亦不容忽視,此展由徐錦熹策展,十二位水墨大師將呈現一場別開生面的「水墨盛宴」。水墨會代表羅榮生指,香港這個移民城市吸引了一批名家定居於此,王無邪、呂壽琨等大師默默耕耘,「做出了一個氛圍」,而近年Art Fair亦出現很多水墨畫,他希望與更多人分享這群藝術家的作品與成就。
以傳統文化為脈絡,趙式慶期望文化節能成為一個「繼往開來」的平台,讓古老技藝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香港文化節
日期:9月25日至10月18日
活動:迎迎月.大派對、香港龍獅文化匯演、中秋綵燈花會─功夫表演、初進靈宵殿─靈宵青年粵劇折子戲展演、樂在虛無飄渺中、「瀛墨世代.繼故鼎新」香港當代水墨大師聯展、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耀香江
詳情可瀏覽:http://www.hkculturefestiva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