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新華書店再次「刷屏」,這回卻非悲情,恰是喜訊。日前,「新華一城書集」首家主力門店亮相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店舖內囊括了圖書銷售、親子閱讀、咖啡休閒、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書店據此殷殷期待,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時尚、更年輕的文化體驗平台,以人文空間的概念豐富傳統實體書店。
近年來實體書店,不論民營還是國營,業內外都是哀鴻,書店的式微,並不是新華人不努力。微信的橫空出世,舞起了一把雙截棍,一截棍在「搞垮」通訊,附帶一棍,也打擊了書店。一部手機在手,一座圖書館握在掌心,還需熱火燒燒的酷暑與冷風獵獵的寒冬,搭公交車去書店買書嗎?之前,網上購書,不只省了書錢,還省腳力,坐在靠椅上,購物網點擊一下,便坐等有人送書入門,多省心省力省錢。
網絡先給書店打一記大棍,微信又給書店打一記悶棍,雙擊之下的書店只能待死嗎?這次,上海書店開始突圍,不僅提了一個「書集」概念,還提了一個「賣情懷」的口號。情懷可賣嗎?情懷可懷有而不可賣。書店擔當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高大上」情懷,那是要放棄一些「盈利」的慾望衝動的。在繁華的都市街頭,把曾經蒼白、寡淡和缺氛圍的書店建成雅致、高志與有「文藝範兒」的靈魂棲息地,不會由此加價,對靈魂徵收「安置費」吧?書店的情懷,是來安妥讀書人的靈魂的,不是來賣的。
我相信,書店「賣情懷」,只是在「賣概念」,讓書店懷有文化情懷,可使天下讀書人來「買懷念」,哪個讀書人沒有一段書店裡的往事與歲月?與書牆站成一堵牆,旁有紅袖翩然來添香,那段買書情懷,不忍讓其從生命中逝去。書店,你若有情懷概念,我就有深情懷念。
微信閱讀再洶湧澎湃,我想也無法淹沒紙質閱讀的快感。手機說到底還是通訊工具,其附加的閱讀功能,也不過是供人瀏覽信息;而書本卻是我們的文化情懷,是靈魂棲息的高原,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沉靜,讓我們從快節奏的生活裡停下來,過一過文化與思想的慢生活,這也是每個人的夢想。網上購書,自有優勢,其優勢,總結起來是兩字:在線。網購在線,一鍵搞定;但您知否知否,書店購書,也自有優勢,總結起來也是兩字:在場。在場購書,一心欣然。我們可以跟書談一場近距離的戀愛,我們可以看到書旁有書友穿梭,還有帶着丁香花書香的美女,翩鴻照影,暗香盈肺。
破解網購魔咒,書店,你可不可以適當降點價?有錢人不讀書,讀書人缺少錢,對於真正的讀書人來說,購書是生活一筆較大支出,既然網購有利可圖,書店,你就不能有利可讓?給我們讓個公交錢吧。而衝破微信的圍剿,書店,你可以無限次地創造讀書人在場,引讀書人這邊下線,誘讀書人那邊上場。讓書店成為最賺錢的店家,已是大難;讓書店成為最具文化情懷的地標,依然可期。
上海書店,建築了「書集」理念,「書集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以書為中心形成一個集市」,以其他文化市場來補貼「書籍賣場」,這是足夠說服我們讀書人的。但書店,還是要以書為主,以讀書人為本。書店,你是否想起:沒有一樣商品有書本那樣,能使人有交流的衝動。買一本書回去,多有「心得」是不?那種「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閱讀心得,期待與你抒發。書店,開闢一個場地吧,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也不需要太多的花費:創建書友會,創建書講座,創建讀書朋友圈,創建作家與讀者見面會......買書人是一群特殊的主顧,多是有文化氣質的,書店能不能搞成文化磁場?我想像中的「書店在場」將是這樣的:古色古香,或竹窗竹影,營造好寧靜文雅的氛圍,然後三杯兩盞淡茶,夠了;三五人可,三五十可;有文化大師免費講座了,三五百人也可--至少可讓同城讀書人,一起在場,與書與書友相會,在於場面回回大,在乎你各層次的活動天天有,可輕輕地來,可悄悄地走。
與「書集」這概念相比,我更心儀「心集」。書店不但是靈魂棲息地,更可以成為靈魂招集地。書店,你把外觀氛圍建好,我們可來駐足;書店,你把文化內涵建好,我們可來安放靈魂。你若有靈可棲,我便來繞書三匝,不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