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香港先後發現了八處古代石刻,而珠海高欄島寶鏡灣在十多年前亦發現了五處共七幅石刻岩畫,圖紋與龍蝦灣的石刻近似,但構圖較為複雜,有專家認為那可能是遠古的「海戰圖」;據專家考證,寶鏡灣七幅岩畫所描述的年代,料為距今4,500年至4,200年之間,遺留下來的乃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不同階段的生活情景。
岩畫圖紋抽象,行外人只能憑想像推測那是船的圖案,幾條鑿刻而出的船,據說正是目前中國最早期的船舟形象。珠海博物館的李世源著有《珠海寶鏡灣岩畫判讀》一書,指出七幅岩畫可分為四大部分:一是以龍、鳳、夔、蛇為代表的各部落氏族的聚合,二是以載王之舟為主的一組圖像,三是群舟待發,船隊載有一群鐵漢,四是男覡、女巫及人牲的莊嚴祭祀場景。
根據李世源分析,此一祭祀場面莊嚴而隆重,有肅殺之氣,當中的圖騰與載王之舟展示出對抗形態,由此可見,那絕不是歌舞升平的慶典,極有可能是面臨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鬥,於祭祀儀式中尋求神示的裁決,而神示的結果則極有可能是決戰雙方的其中一方必須遠離故土,從此乘舟入海,另覓新的家園。
如果此說屬實的話,戰敗或問卜而敗而要乘舟入海另覓家園的,則極可能是史前的百越先民,古越族泛稱為「蠻」或「三苗」,也可能是以漁獵為生的輋族(與畲族同源,為古代瑤族的分支)。石刻無字復無言,當中的圖紋及其含意就只能靠專家考證了;蕭國健曾撰《香港發現之史前石刻》一文,認為香港發現之史前石刻,大致可分「雲雷紋」、「饕餮紋」及「蟠螭紋」三類,從圖紋可大略推斷刻鑿於何時。
香港史前石刻大多面朝大海,當中圖紋料有鎮定海濤的作用;石刻圖紋與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相類似,從中大概可推斷出刻鑿的年代,在蒲苔島(南氹)、石壁、長洲(東灣畔)、滘西洲(西北角海濱)及黃竹坑山谷所發現的古代石刻,圖紋有如雲層旋轉,那是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的時徵,專家稱之為「雲雷紋」,亦稱「回紋」或「雷紋」。
至於在石澳大浪灣畔所發現的蹲踞形石刻則為「饕餮紋」,圖紋流似怪獸,又似人形(有說似ET外星人),兩旁螺形紋有如手臂,中央部分右方有一螺紋形似眼睛,此為「饕餮紋」特徵,在殷商出土文物大量出現。
饒宗頤所說的「蟠蠄紋」古器物,則為周代祭祀用具的圖紋,及至秦漢時代日漸普及;比如東龍島石刻名為「石壁畫龍」,早就見於王崇熙所編的《新安縣誌》:「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刻。」石刻右邊似為鳥的抽象圖紋,左邊圖紋則由多個形象組成:有多隻「眼」,以及模糊不清的圖紋,考古學家秦維廉稱之為「與鳥有關的圖案」,認為那是「鳥食魚的一個變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