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之子張安東。記者田一涵 攝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裡,游擊健兒逞英豪。」這首創作於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原名張光年)作詞的《保衛黃河》,日前唱響奧克蘭市政大廳。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在上月17日舉辦《和平頌-黃河大合唱》音樂會,以音樂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和平之聲,傳播到大洋洲上。■文:香港文匯報記者田一涵 北京報道
本場音樂會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演出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延安頌》、《南泥灣》、《松花江上》、《游擊隊歌》、《漁光曲》、《軍民大生產》等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曲目;下半場隨着《黃河大合唱》的主旋律,《黃河船夫曲》、《黃河頌》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曲目陸續響起。歷史烽煙雖已遠去,每次聽到這個旋律,鬥志昂揚的曲調、豪情萬丈的歌詞仍然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據現場觀眾回憶,在演唱會現場,許多觀眾用手機、平板電腦記錄下這令人激動的瞬間,有一位老華僑甚至要求開啟微信,將振奮人心的歌聲傳播給天津的親友們。有的觀眾激動地對着舞台上的演員們高喊:「向祖國問好!」台上的演員們感慨不已,向觀眾們一次又一次地謝幕。很多其他族裔的觀眾也都深感震撼,表示這是一場令人陶醉、振奮、不能忘懷的演出。「雖然我們有着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膚色,然而在音樂中,我們的心靈是相通的,感謝中國藝術家們帶來的這場饕餮盛宴!」
演出結束後,記者採訪了詞作者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他回憶了父親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過程。「1938年秋冬季節,我的父親和抗敵演劇第三隊同志們一起,經常在大西北的黃河西岸行軍,在敵後游擊根據地活動。雄奇的山川、游擊健兒們英勇的身姿感動了父親。當時他的心頭醞釀着一個篇幅較大的朗誦詩《黃河吟》。之後他接受了冼星海和演劇三隊同志們的建議,改寫為《黃河大合唱》。」
張安東還表示,據他父親回憶,當時有兩個情景,直接激發了胸中的詩情,一是渡過黃河險灘時,船夫們駕駛方舟同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這在《黃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現和發揮。另一個是行經山西吉縣以北的壺口,看黃河激流墜入懸崖深淵形成尼亞加拉大瀑布式的壯美圖景。父親把當時的印象如實寫進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大合唱第三首)中。
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陶誠向本報表示,《黃河大合唱》是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創作於民族危難時期的代表作,它喊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那鏗鏘有力的主題,既是一個時代的號角,更是鼓舞人民消滅侵略者的精神武器。「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已經成為抗戰時期中國的最強音。這場演出的重要意義在於,不但是為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偉大貢獻而謳歌,更在於表明早已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
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徐麗橋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歌劇舞劇院在新西蘭唱響《和平頌--黃河大合唱》,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讓更多的海外華人華僑、新西蘭民眾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讓全世界聽到來自大洋洲歌頌和平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