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嘉誠 資料圖片
佩服習主席領導能力 個別人士言行不代表國家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蔡競文)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昨首度回應近日媒體對他「撤資」的評論。他在聲明中表示,「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首先感謝國內、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李嘉誠同時表示,對中央堅定不移繼續改革開放,致力優化營商環境有信心,對中國發展充滿信心,對習主席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長和集團強調,這次是李嘉誠首次就事件作出回應,網上一切假李嘉誠之名所流傳之文章,均非屬實。 被問及為何連日受到抨擊也不作回應,長和集團聲明指,根據分析,是非浪潮出現之時,正值習近平主席進行國事訪美前夕,集團不想因為李嘉誠的回應被人借題發揮,引起更廣泛的國際討論。
無建設性討論 不符中國政府方向
李嘉誠認為,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多番強調,國家要不斷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我們不應讓這些毫無根據的口舌之爭成為焦點,喧賓奪主,沖淡習主席的重要訊息,引起商界和投資者不必要的顧慮。」他又認為,沒有建設性的語言討伐,並不符中國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方向和決心。
內地有媒體作出多次負面評論,引起市場關注李嘉誠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對此,李嘉誠表示,對中央堅定不移繼續改革開放,致力優化營商環境有信心,並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習主席多次強調中國將繼續維持深化改革的堅定承諾,擴大開放。他對中國充滿信心,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引詩明志:此心安處是吾家
對於部分抨擊言論質疑其「不愛國」,李嘉誠表示,自己兒時歷經戰亂,然後目睹國家改革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天天進步,內心觸動不已。對於一切是是非非,雖感到痛心,但他引用蘇軾及白居易的詩句表明心志:「此心安處是吾家」,「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捐出逾百億元用於大中華區
長和集團聲明指,「萬變社會,不變承諾」是李嘉誠在1980年創立基金會時對自己的格言,他更於2006年宣佈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當年已把三分一資產、即超過90億美元投放於基金會。基金會致力推動奉獻文化,至今捐出逾170億港元,當中87%用於大中華地區,還傾注大量時間、心血。主要項目包括創辦汕頭大學,於廣東引入以色列理工學院,推動國家高校教育改革,帶動國家創新產業發展,為主導未來作好準備。基金會同時重視醫療研究及服務,鼓勵探索追求健康的世界,項目包括內地「人間有情」寧養計劃,協助全國貧困家庭唇腭裂兒童康復的「重生行動」,以及協助殘障人士的「長江新里程」等等。
李嘉誠強調,對有利於中華民族的事業,「過去、現在、未來,宗旨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