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效北
目前香港存在的一些社會思潮,對青年選民影響最大的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公民抗命」。是反對派近年集中向青年灌輸的觀點。他們向青年散佈香港的選舉制度等政治制度是不公義的,可以通過「公民抗命」來反對。2014年發生的「佔中」事件,是這種觀點最典型的反映。
二、「反政府、反建制、反官商勾結」。反對特區政府一直是反對派的主打方向,主要的攻擊點是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認受性」。由於香港存在某些大商家特別是地產巨頭鑽法律空子的現象,有些官員與地產巨頭發生錢權交易,反官商勾結便成為反對派攻擊特區政府的藉口,結果不僅吸引反叛青年,也得到一些草根階層和中產階層的支持。
三、「本土主義」。這個思潮的要害是以保護、堅守香港本土文化、本土利益為理由,抗拒國家、民族觀念,抗拒香港與內地融合,要求脫離中央政府的管轄走「港獨」道路。
四、「反赤化、反內地化」。是反對派宣揚反中拒共意識的主要口號之一,也是在「佔中」行動之後,香港派生出一些新的反對派激進組織的重要理念,在這種理念影響下,香港屢屢發生針對內地遊客的事件。
五、「城邦自治」、「香港自決」、「香港獨立」。是香港一些本土主義組織對香港未來政治地位的主要主張,強調在「一國兩制」政治制度下,香港利益優先,其實質也是追求「港獨」。
由於上述社會思潮的影響,一些青年選民最近所表現出來的言行,實際上是已經預示了他們在即將開始的區議會、立法會選舉中的投票取向。有的反對派政黨對選舉能夠達到預期結果(擴大議席)抱有幻想,其理由是一些青年選民站在他們一邊。有公民黨背景的網站「立場新聞」在其「顛覆區議會」專欄中,以《2015選戰 顛覆區議會》為題撰文分析:在1998年至2012年的多次區議會、立法會選舉中,18至40歲的青年選民的投票率是最低的,以2011年第四屆區議會選舉為例,青年選民的投票率只有25.1%,但中年選民(41至65歲)投票率是38%,老年選民(65歲以上)投票率是40%,而是次選舉全港投票率為33.8%,青年選民的投票率遠遠低於全港平均投票率,即青年選民參與選舉投票人數少,是導致「泛民主派」政黨在區議會選舉中屢屢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是,青年選民在1998年和2004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投票率都高於他們在區議會選舉中的表現,例如2012年立法會選舉,青年選民投票率是48.5%,與2011年區議會選舉相比較,青年選民投票率多出了23.4%。也就是說,青年選民在11月的區議會選舉中,應該存有23.4%的上升空間。
「青年選民比較傾向支持『泛民主派』,長者選民傾向支持建制派」是香港政界目前一種流行的講法。公民黨認為,如果青年選民今年仍然躲在家中不出來投票,「顛覆區議會」的政治目標仍然只是空談,如果青年選民多數都站出來參與選舉投票,那麼就有可能逆襲區議會。為求在第五屆區議會選舉中取勝,公民黨決心盡最大努力動員青年選民參與投票,甚至喊出了「得青年選民者得天下」的口號。
有反對派陣營中人估計:61.7萬30歲以下的青年選民,如果他們打破往常做法,積極參與新一輪選舉,以這個群體目前的政治傾向,大約會有一半或以上的人投票支持「泛民主派」政黨。不過這畢竟只是估計,究竟會不會成為最後的事實,尚待觀察。
香港現時青年已經不同於「獅子山下年代」的青年。那個年代,主流青年守志惜法,努力工作,追求進步。但是近年來,青年人在社會上很難獲得大幅度的進步機會,加上有些基層青年安身立命之所條件差、空間狹窄,置業購房幾乎只是一種奢望,一些人便從無奈、不滿逐步走上挑戰現實、反叛社會的道路,成為激進青年。
爭取到青年選民的支持,不等於一定能夠打贏選戰;但不爭取青年選民的支持,一定不會打贏選戰。很多外國的選舉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本文轉載自10月份《紫荊》雜誌,內容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