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這是屠呦呦繼2011年榮獲有着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獎之後,終於榮獲了諾貝爾獎,成為第一位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實現了科學獲獎零的突破,含金量遠超莫言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我們中國科學家群體的驕傲,我們向屠呦呦表示衷心的祝賀,也希望更多的中國人榮獲諾貝爾獎。另一方面,屠呦呦得到諾貝爾獎的認可,表明國內一些人之前對屠呦呦獲拉斯克獎的爭議是沒有必要的,質疑屠呦呦獲獎的論調該休矣。但是,我們在欣喜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的同時,反思還要繼續。
「衙門化」學術體制不利培養人才
首先,「三無學者」(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背景、無院士頭銜)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反映出我國學術體制存在很多很嚴重的問題。屠呦呦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無疑是對她發現青蒿素,顯著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成就的肯定,表明她在醫學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在我國連兩院院士都評不上,也沒有在國內獲得過重大科研獎項,相反一些沒有特別突出的科研成果的所謂科學家卻當選了兩院院士,有的學術腐敗項目都獲得了國內科研大獎。
可見,不具有兩院院士身份的屠呦呦獲諾獎,說明我國的人才評價制度、兩院院士入選制度、科研獎項評選制度都存在問題,並不完全是看真正的科研成果和才能,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機制該休矣。這種「衙門化」的學術體制、學術氛圍在很大程度會打擊青年科學家靜心科研的積極性,不利於國家的科學創新,也不利於為國家發現、培養人才。進一步說,如果這種學術體制不改革,不能讓中國科學家創造出更多的巨大的科研成就,屠呦呦恐怕將在很長的時間裡成為唯一獲得科學諾獎的中國人。
其次,屠呦呦獲諾獎,表明科研創新需要人力、財力和團隊的支持,但如果科學家缺少「坐冷板凳精神」,投入再多的錢也是浪費。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是在艱苦年代取得的,而今日中國在科研領域的財力投入遠超了那個時代,但成就卻不大,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今天的不少科學家失去了安心科研的「坐冷板凳精神」,一切向錢看,科研投入成了科研腐敗,錢沒有投向真正做科研的科學家身上。
中國要更注重知識產權保護
再者,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並不是中醫藥的勝利,而是傳統中醫藥走向現代化的勝利,是現代醫學的勝利,中醫藥界不要在屠呦呦獲諾獎之後過度膨脹。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雖與傳統的中醫藥有關係,但青蒿素成為真正有用的藥物,是經歷了嚴格的現代製藥流程之後,經歷了現代正規藥物出廠上架前必經的「提純-再試驗-測定化學結構-分析毒性藥效-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提取工藝的優化-生產工藝」的流程。因此,中醫藥應從屠呦呦獲得諾獎的經歷中獲取靈感,與現代醫學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弘揚中醫藥,才能將中醫藥推向世界,才能讓更多的中國原創新藥獲得世界認可。
雖然中國人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但當下青蒿素的話語權、議價權卻被外國人所控制,中國這一青蒿素原料和原創藥的發源地並未能真正主導國際青蒿素市場。在青蒿素的產業鏈上,中國藥企只是充當利潤低廉的青蒿素原料供應商,因為青蒿素的知識產權一直被瑞士諾華製藥和法國賽諾菲公司買斷。所以,我們中國人要注重和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要為了短期利益、眼前利益輕易轉讓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