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王春新
美國和其它環太平洋國家經過五年多的談判,近日終於就建立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達成協議。值得注意的是,首批12個TPP參與國不僅擁有全球四成的經濟產出,還囊括勞工保護、環境保護和國企優惠限制等過往貿易協定尚未涉及的領域,被稱為「歷史上標準最高、最具進步意義的貿易協定」,可為21世紀的國際經濟形勢帶來新的格局。由於中國等金磚國家被排除在外,自然引起普遍關注和憂慮。
TPP各締約國發展程度相差很大,發展中經濟體能否適應高標準貿易規則仍是未知之數;況且協定尚需等待各方費時費力的國內審批程序才能真正啓動,而美國內部反對國會通過的聲音很大,目前仍難判斷其最終命運,加上中國過去30多年建立起全球最完整並具競爭力的產業鏈,TPP總體上還無法撼動中國在區內乃至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但作為未來全球最具規模和高標準交易規範的區域合作組識,TPP對中國的實質影響仍不可忽視。舉其要者,具體有如下兩個方面:
成員國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
一是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加工貿易層面。由於勞工成本急升,近年來中國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從事加工貿易出口的工廠猛吹淡風,不少加工貿易企業撤離中國市場,遷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一些跨國公司削減投向中國的訂單,並將大量訂單發給東盟和印度等地。過去三年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升幅平均只有1.6%,今年1月-8月加工貿易出口值更大跌8.4%,但美國和日本從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國的進口卻猛增兩成以上,正好反映中國加工貿易不斷外移的影響。TPP要求成員國分階段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對從汽車到大米等多種貨品提供全額或部分關稅減免,對成員國有較大的貿易刺激作用,同時也會使中國低增值的加工貿易企業更多地向外轉移產能,從而影響中國出口增速及加快貿易轉型。
內地加快開放市場添壓力
二是間接影響,即TPP可能帶來一定的骨牌效應,使區內更多的經濟體尋求加入其中,以期獲得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市場,長遠而言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非成員國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貿易和投資擠出效應。與此同時,美國很可能把TPP內一些高標準的貿易規範作為推動WTO新一輪談判的範例,勞工和環境保護以及國企與私企的公平競爭等特殊內涵,有可能作為多哈回合談判的新議題,要求非TPP成員接受,並在服務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作出更多的開放承諾,從而給中國帶來加快開放市場和改革貿易投資體制等方面的壓力。
不過,壓力雖迎面而來,但也有不少機會,關鍵要看如何應對。從目前情況看,有效的應對策略離不開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深化國內貿易和投資體制改革以及最終有條件加入TPP等選項。如果應對得宜,TPP帶來的壓力可轉化為中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動力,長遠助推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提升。(二之一)■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