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此次在水下發現的拱形「穹甲」,此裝甲裝置於船身中間,是防彈效果很好的斜面裝甲。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考古人員:是否整體打撈有待評估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昨日在遼寧省丹東市丹東港記者會上宣佈,迄今的考古資料、磁力物探成果及歷史資料表明,去年發現於丹東黃海海域約1,600噸體量的沉船「丹東一號」可基本確認為中日甲午海戰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致遠艦」,並將陸續進行深入研究,系統評估保存狀況。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領隊周春水答本報記者問時表示,未來無論是水下保存還是整體打撈後的陸上保存都存在難題,世界上尚未發現針對「致遠艦」此種特殊的木、鐵結構船體保存的先例,這也成為中國水下考古的新課題。■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丹東報道
在昨日上午10時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丹東港集團、丹東航道管理處等多個部門召開的記者會上,「致遠艦」是否適宜打撈出水及未來打撈、保存方案等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參與過「南海一號」沉船整體打撈工作的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崔勇透露,「致遠艦」究竟是原址保護還是整體打撈,會消化本次探撈的成果,進行完整評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此前「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方案就歷時近5年。
陸上還是水下保存都無先例
周春水在會上坦承,打撈「致遠艦」尚未有時間表,「目前考古工作還沒有正式進入文物大規模提取階段,為保護沉船船體結構,考古隊並未對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塊船體甲片進行撈取,這些需等到將來船體打撈工作計劃出台後再進行。」周春水在會後接受本報採訪時,他一面以個人角度呼籲打撈沉船,一面也對未來「致遠艦」如何妥善保存表示出極大擔憂。
他進一步分析稱,儘管就目前擁有的現代海洋技術工程看,打撈「致遠艦」並無困難,但無論是打撈之後陸上保存還是原址水下保存都是世界罕見的案例。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致遠艦」船體主要由鐵、木結構組成,而鐵與木頭的保存方式是相反的,保護鐵就要敲掉木頭,保護木頭就要用化學方式溶解掉鐵,而鐵在空氣中是很難保存的。但是「致遠艦」的外口是鐵的,而內裝修都是木頭的,所以保存難題亟待破解。他續稱,如果沿着沉船原址清理、繼續保存水下的思路,可以利用水來隔絕掉空氣保存,但十餘年考古工作讓他對「致遠艦」重見天日有着格外的情懷和期待。
一些專家指出,致遠艦承載着重大歷史意義,其悲壯不屈與英勇頑強,值得景仰與銘記。如果能夠重新打撈出水,可以更好地還原那段歷史,警示後人。
應對盜撈方案常態化執行
對於此前媒體援引統計稱在黃海海戰中戰沉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艘戰艦中至少有三艘遭遇過盜撈的情況,周春水透露並未在「致遠艦」上發生,但1937年、1938年左右的日軍侵華野蠻盜撈確實存在,導致船上文物受損。目前,由丹東港制定執行的應對盜撈方案已在考古水面和海洋紅港區等地常態化執行近2年,盜撈風險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