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開記者會時被重重包圍。 美聯社
紀實作品記錄前蘇民眾心路歷程
在戰爭和災難的時代,人民顛沛流離,每名歷劫後活着的人都是一個值得流傳的故事。昨日揭盅的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正正就是大熱門、白俄羅斯紀實文學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她成為歷來第14位獲得這項文壇殊榮的女性。67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擅長以紀實手法,記錄普羅大眾生活的心路歷程,包括二次大戰、蘇聯入侵阿富汗和切爾諾貝爾核災的第一身經歷,作品揭示史實之下,人們縱橫交錯的情感和思緒,堪稱是反映蘇聯和後蘇聯時代情感歷程的文學編年史,加深了讀者對整個時代的認識。
文學獎過去10年多次頒予英語圈知名度不高的歐洲作家,包括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2008年)、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2009年)及瑞典詩人特蘭斯特勒默(2011年),今年再次延續這趨勢。阿列克謝耶維奇昨日對得獎表示「心情複雜」,對於能跟蒲寧和帕斯捷爾納克等俄國文豪齊名,一方面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感到「有點困擾」。
擬用獎金買下寫作自由
阿列克謝耶維奇稱,昨日得悉獲獎時正在家中做家務,熨衣服途中接到瑞典文學院電話。當被問到如何運用800萬瑞典克朗(約751萬港元)獎金,她回應說,會為自己「買下自由」。她解釋,自己每本書要寫5年至10年,目前已有兩本書的靈感,這筆錢正好讓她可以專心寫作。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達尼烏斯昨日介紹得獎者時,讚揚阿列克謝耶維奇以紀實文學手法,透過仔細搜羅和反映人民的聲音,從不同角度記述同一題材,開創了新的文學流派,「若從書櫃上拿走她的作品,留下的空缺永遠無法填補,她的作品就是這麼獨特」。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的一個特徵,是把重點放在受訪者的親身經歷上,這相信與她是記者出身有關。達尼烏斯指出,阿列克謝耶維奇過去30至40年不只是記錄了蘇聯的歷史事件,而是事件背後民眾的聲音,讓讀者從民眾角度出發探索蘇聯和後蘇聯時代的人和事,為民眾面對的苦況,以及面對逆境的勇氣立碑留名。達尼烏斯表示:「她採訪了數千名兒童、女性和男性,揭示人類歷史不為人知的一面。」
著作風行列國 祖家被禁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7本作品均是以俄語寫作,多年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等等,並贏得多個國際獎項,但部分在祖國白俄羅斯被列為禁書。達尼烏斯推介新讀者如想認識這位作家,可從早期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War's Unwomanly Face)入手,該作品訪問了數百名在二戰期間為紅軍上陣殺敵的女性。 ■諾貝爾獎網站/《紐約時報》/美聯社/法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