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小西 圖:陳翊麒提供
本欄由本地知名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近年隨着「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大力推介「歐陸新文本」,開始愈來愈多年輕劇場工作者演出與創作「新文本」作品。最近便有「一路青空」的《今日城》( 陳煦莉及張銘耀導演),今次談論的《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Inspire Workshop製作,羅文偉及陳翊麒導演),還有十一月推出的《石頭與金子》(馮程程編劇與導演)。
膠着至無法終結的舞台人生
《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Liebe ist kalter als das Kapital)是當代德國劇作家波列許(Rene Pollesch)2007年的作品,演出充斥着演員拍攝「基民盟-我的世界才是真理」、「沙漠中的狐狸RAF」等影片,以及排練卡薩維提(John Cassavetes)電影《首演之夜》中的舞台劇的片段。現在的中文劇名是對德文原文直接翻譯,有趣的是,創作人卻同時將劇名翻譯成英文「解構」( Deconstructed ),而這正正說明了兩位導演對《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原劇的理解與演繹角度。
正如導演陳翊麒自己所解釋,《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將舞台劃分為三個空間:(一)《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的整個演出空間;(二)《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中排練《首演之夜》或拍攝影片的空間;以及(三)後台空間。與此相應,在演出中演員則經常快速遊走於(一)《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的角色;(二)排練《首演之夜》或拍攝影片的角色;以及(三)演員自身。隨着演出場景與角色的高速轉換,觀眾的注意力一直被打斷,無法完全投入演出中的情景與角色,反而能夠跟劇場拉開了距離,有機會倒過來反思「劇場是什麼?」、「劇場為了什麼?」等根本的問題。這是「新文本」常見的「間離」手法,當然也可遠溯至德國現代戲劇大師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所主張的「間離效果」( Verfremdungs effekt )。
傳統戲劇(Drama)透過角色塑造與營造像真的幻覺,企圖抹走戲劇與人生的界線,甚至將戲劇等同於人生,而觀眾則通過投入角色的情景與內心世界,得到了某程度上的情感淨化。然而,觀眾也要為這種忘我的觀賞經驗付出代價:隨着傳統戲劇所營造的像真幻覺,我們忘記了戲劇往往不等同人生,我們透過戲劇得到情感淨化,卻變得「無思」。「被壓迫者的劇場」的始創人布艾( Augusto Boal )曾尖銳地指出,戲劇是馴化人民的政治工具。就此而言,「間離效果」首先是對傳統戲劇馴化作用的反抗。
進一步說, 《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中這一種表演形式背後對於劇場藝術的美學思考,不正正跟原劇中對於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互相呼應?《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尖銳地指出,在資本主義的當代情境中,愛(情緒)是其中一種強而有力的資本累積工具。君不見在消費主義當道的年代,滿街滿巷都是以性與愛為招徠的商品?種種愛情商品讓人忘情其中,忘了這是透過交易買賣換取的像真幻覺。然而,更有甚者,《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指出,因愛而組成「家庭」,正正是當代資本主義所需要的生產與維穩單位。為了愛,為了家庭,人們無私地投入殘酷的資本主義機器,直至身上價值被完全榨取。 就此而論,資本主義中的愛跟傳統戲劇相似,看起來都很熱烈,讓人忘乎其中,卻同時令人忘記與無視當代資本主義的冷酷。可以這麼說, 《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透過場景與角色的高速轉換,不斷打斷演出(解構),正正是對於這種維穩收編的當代情境之反抗,由內容到形式,貫徹始終的處於一種微妙的膠着狀態。
為什麼還要演出?
與此同時,在《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的演出中,我們也清楚看到創作人對於當代劇場工作者的身份與情景之情感投射。熟悉表演藝術行業的都知道,跟一般的行業不同,大部分的表演藝術家都是自由工作者。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的演員,往往在同一段時間要身兼多職,進出不同演出與角色之間。更弔詭的是, 跟一般的行業不同,演員若要演出成功,不能只抱着「打份工啫」的心態。他們需要於每個角色與演出中全情投入,忘情其中,而《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中不斷出現的場景與角色快速轉換,不正正是當代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生存狀態之真實寫照?怪不得現在《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演員的狀態,是疲憊多於憤怒。導演陳翊麒說《愛比資本更冷 Deconstructed》的主題是反抗,卻在無意間顯露了當代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生存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