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磊作畫現場。
在訪問接近尾聲的時候,李磊特意強調藝術不分東西,即便創作者身處的時空各有特點,其作品亦是迥乎不同,但本質均為藝術的表達。在李磊的世界裡不僅繪畫沒有地域的界線,具象和抽象形式間的轉變也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擇其一而繪畫之,只因能更好地訴說藝術家起起落落、千廻百轉的情感。李磊對繪畫的認知與其作品都像是水,無論氣態、液態、固態,凝固、流淌、蒸發,雖形式各異但實質從未改變,是對生命的體悟、深入的探究與藝術的共融。■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又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言明水至善至柔,既可綿綿無聲,亦可驚濤駭浪,但卻澤被萬物又與世無爭,善的最高境界乃水之潤物而細無聲。在香港藝術中心日前所舉辦的《上善若水--李磊藝術作品展》中,李磊運用如水般可塑強而流動性高的多元種創作手法傳遞他熾烈的情感,他期待觀者能與作品的內核通感,因為一旦通感便可不拘泥於視覺感受,催化心靈開啟漸悟。
奔放色彩描述四季喜怒哀樂
然而先驅藝術工作者、《上善若水--李磊藝術作品展》客座策展人毛岱康卻坦言,俗人很難理解李磊的抽象畫,更談不上欣賞。細心觀察,會發現李磊在生活中,哲學之思、創作之觀、精神之力三位一體,密不可分。毛岱康表示:「李磊深諳釋道兩教之法,熟識筆墨運用之妙。在此基礎之上,復以對二十世紀西方藝術那獨到深刻的認識,別開創作生面。今次所展出的畫作以四季為線索,內含大自然的喜怒哀樂。一年四季輪迴交替,是自然的進化;春秋、冬夏對立碰撞,是戲劇的衝突。」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3》中的黃和紫,《5》和《8》中的橙與藍,《美人之貽6》、《7》、《8》中的樹莓紅還有綠,李磊的畫筆律動如音樂,只消一點一抹,加上丙乙烯的洗練,四季輪轉的勃勃生機便躍上畫布,再看三聯畫《秋水一色》中柔和蕭瑟的配色,則將秋季一片蕭索,涼意漸生的心境吐露無遺。毛岱康認為傳統國畫用時令花卉蘭、荷、菊、梅表現四季主題,而李磊卻另闢蹊徑,跳脫四季文化語境局限。而《迷失在威尼斯》展示了李磊在威尼斯雙年展時重新定義空間的所思所感。
文=香港文匯報 李=李磊
文:請問選擇香港舉辦《上善若水--李磊藝術作品展》是否具有深意?
李:我一直有在香港舉辦展覽的願望。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融點,很多傑出的藝術家都是在香港受到矚目,獲得認可。像老一輩的林風眠老師,最終甚至定居香港。吳冠中老師也是從香港起步,讓華人世界認識他,了解他,當時他們還沒有我們這麼好的條件。香港民眾有很好的藝術素養以及鑒賞力,對新的藝術形式非常開放,也能品出各類創作好在什麼地方。一年前,我和毛岱康在藝術中心一同討論了不少關於展覽的設想,因為中西融合是一個大概念,我們需要找一個切入點,毛岱康提到了「上善若水」的中國哲學觀。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即是說仁義的人像山一樣有寬廣的胸懷;智慧的人像水一樣懂得變通,沒有一個固定的型態,隨勢而變,同時堅持自己的理念和立場。我們藉着這樣一個哲理,希望從該角度來展示我的作品。
文:請問抽象畫作如何體現中國傳統?
李:很多人說抽象藝術源自西方,很難找到我的作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繫。我常回答,不是這樣,找不到說明還是看得少,要繼續學習。我很小的時候在青海長大,我們那個地方叫湟水谷地,位於黃河上游,連結着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歷史上是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發源地,屬於新石器時期文化類型,出土大量的彩陶,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小時候,學校旁邊的農田里就挖掘出過彩陶來。我的母親是位醫生,她會帶着我到河邊去採草藥,蒲公英、枸杞子、甘草,那時人和自然的關係非常密切。現在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反而很脆弱,一旦停水停電,沒有手機就什麼也做不了。我之所以提這個其實是想說自兒時起,自然和歷史的意識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土地、母愛、傳統文化滋養了我,給予我最初的感受,內化成創作的血肉,支撐作品的內在精神。
文:研習佛教理論對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李:上世紀90年代早期,我開始學習佛學。當時我有一個生命的命題需要去研究,就是關於死亡。很奇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在反覆思考這些問題:死亡是一切的終結嗎?肉體和靈魂會在同時離開嗎?後來通過學習佛學理論,我獲得了一些解答和新的認識。我願意相信,死亡是生命的輪迴。我們現時擁有的生命只是漫長生命長河中一個階段性的顯現。並非給自己打麻藥逃避死亡的痛苦,而是努力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本質,於是我開始了「葬花」系列的創作。黛玉葬花,美好的事物終將凋零,但如果把它們葬入黃土之中,就成為了滋養下一輪生命的開端。歸根究底,要說的就是輪迴。我更願意把自己的藝術創作視為一種研究,而不是單純的繪畫。繪畫解決我的一些思想問題,將我從生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文:請問你何時開始採用抽象藝術作為主要的繪畫語言?產生這種轉變的原因為何?
李:我的繪畫從具象走向抽象就是從「葬花」開始。以前的作品都是具象的,在創作葬花的時候,我把花瓣畫成筆觸,以免具體形象的障礙誤引觀賞者的注意力。但當時既不是為了抽象而抽象,也沒有想過要畫抽象畫,甚至都沒有認為自己畫的是抽象畫。只是這種方式更加便於精神性的表達。藝術就是要體現大愛之心,不管畫什麼揭示人的本質是根本。所以我個人非常重視作品與自身情感的呼應,而非琢磨某種形式的變化。這次「上善若水」是研究水和生命,「海上花」系列是都市命題,未來我還會繼續為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研究主題。
文:可否推薦一些書籍幫助觀賞者更好地感受你作品中的情緒同時領悟生命真諦?
李:所謂藝術修養就是要去修,去養,去感受。我不不單單想要給觀眾帶去視覺的衝擊,而要深入這些繪畫則需要更多的聯想以及文化積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心經》兩部佛經皆屬大眾部文獻的般若部,總收文本四十餘篇,長度、形式各異,深入探討佛學核心概念,例如「空」,還有「識」、「覺」的本質。《楞嚴經》經說法因緣,說明眾生流轉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以上書籍都值得快節奏生活的都市人靜下來細細研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