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每個年代的孩子,各自都有讓父母操心的煩事。上世紀七十年代,電視劇集是孩子的成長伴侶,孩子的沉迷程度連「電視汁」(劇集之間播放的廣告)也絕不錯過;八十年代,孩子無電子遊戲不歡;九十年代到現在,孩子的「必需品」是互聯網。隨之而來,在網上形成氣候、形成生活習慣、形成文化,稱之為「網絡文化」,亦是香港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互聯網已經成為現時大部分年輕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輕人平均每日花在互聯網的時間日益增加,而所瀏覽的網站亦隨着不同的興趣或目的各有不同。
社會上不時有人批評年輕一代沉迷上網、做事懶散,我們也要體諒他們是在網絡盛行的時代學習成長,與互聯網的關係早已密不可分,大多數年輕人習慣一邊上網,一邊做其他事,只要不過度影響日常生活,大眾應給予理解,莫過分標籤。
社會大眾應理解世代差異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對很多青年而言,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沉悶、苦惱,都可以在網上世界得到紓解與排遣,因此,年輕人也就樂得逃進網中,以圖避開現實世界中的責任與痛苦。
當青年無助感、無力感日益俱增,二十一世紀是互聯網、社交平台世界,青年投向政府架構外的公眾平台發聲,例如:facebook、網絡群組、微信等,實屬正常。可是,網絡中的虛擬世界,是只需三言兩語、不需深度的論道平台。這種沒有扎根的公民價值亦不會結出好果子來。建立青年正確使命感,是每人的責任,無人能獨善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