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令儀
「佔領運動」結束後,有部分激進青年以「傘兵」名義參與區議會選舉,以實踐所謂的「返回社區,深耕細作」理念,為日後的政治行動爭取和積累輿論群眾基礎。「傘兵」加入區選大戰,其賣點無非是憑藉激進政治標籤,吸引包括「首次投票族」在內的年輕族群支持,他們認為,多達26萬的新登記選民,是一個足以送他們進入區議會的重要力量。然而,傘兵寄望「首投族」不過是「區選黃粱一夢」。
不可否認,「首投族」的確是一塊重要票倉,卻不至於達到左右選舉形勢的效用。從選民總體人數看,18至30歲的登記選民只佔整體17%,由於區議會選舉是「單議席單票制」,候選人必須爭取過半選票,因此17%的選民對選情的影響「大極有限」。況且細分新登記選民的構成,26萬人中18至25 歲的這一組別只增加了16,000人,若以18至20歲即所謂的「首投族」計算,只增加了數千人,實際體量與「傘兵」的預估存在巨大落差。
再者,瞄準「首投族」票源的不只「傘兵」,反對派同樣計劃分一杯羹。老牌政團民主黨多年來都以溫和理性路線來換取中產選民支持,現下卻向激進「本土」路線靠攏,分析箇中原因,無非是投其所好,想獲得年輕人青睞。據悉,民主黨統計其轄下至少有10個選區會與「傘兵」撞區,大多集中在葵青和北區。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選票和政治利益,「傘兵」與反對派間基本不存在協調的空間,若雙方真的「短兵相接」,明顯是既無政績又無人脈的「傘兵」處於劣勢,極有可能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
眾所周知,區議會的主要職責是解決地區民生事務,這就決定了在區選選戰中,選民首重候選人的實際政績和服務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傘兵」的「短板」。其次,不少新落區的「傘兵」參選人,宣傳手法和長期打地區選戰的反對派候選人差不多,並無新意和突破,這只能令其跌入「魯班門前弄大斧」的窘境,同時無法獲得「首投族」的認可。即使有「傘兵」使出殺手寣A將地區民生議題作政治化宣傳,其實際發揮空間也實在有限。畢竟不是所有「首投族」都受落這種宣傳,尤其在年輕人的理性意識普遍有所提升的背景下。另外,特區政府近年在解決民生問題上越來越側重照顧本港市民權益,比如訂立「限奶令」、「零雙非」、「港人港地」等政策,市民有目共睹,並不會輕易受「赤化殖民,稀釋港人」之類政治化宣傳語的蠱惑。所以就算「本土派」不斷上演街頭政治鬧劇,選民也不會容許他們搶奪區議員席位,拿自身權益作為政治賭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