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蝶
香港的音樂劇在近年發展非常迅速。當我在美國唸書時,便被這種香港當時並不流行的表演藝術深深吸引?,好像還曾信誓旦旦地跟自己說要在返港後將這種劇種發揚光大。幸而我跟自己起的誓實在太多,所以即使沒有實踐這個諾言我也不太記得起來。
原來香港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喜歡音樂劇,不過他們身體力行地創作起來。有的創作音樂,有的填詞,有的做歌唱演員,有的編寫劇本……一同創作一些與話劇不同的表演類型出來。在這十多年中,音樂劇的製作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有愛情的、有溫情的、有勵志的、有悲劇的;有大型製作,也有小型演出;有原創的,也有翻譯外國音樂劇的,恍若百貨公司的貨品般任君選擇。
當然,這些製作與任何產品一樣,都是良莠不齊的。很多改編自外國經典的音樂劇只要找到優秀的導演、演員和設計師,在舞台上的成績總也不會太差。經典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們自有很多優異的地方勝於其他作品,而且經得起不同時代的考驗。例如《貝隆夫人》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貓》的《Memory》、《孤星淚》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等,都是旋律優美動人,歌詞扣人心弦,編曲悅耳動聽的一流作品。香港製作只要找到聲色藝俱佳的歌唱演員來演繹這些歌曲,再加上資深的導演和設計師的包裝,相信這些由外國劇場工作者累積下來的經驗已經令到製作得到最大的保障,事半功倍。
反過來說,香港原創音樂劇搬上舞台則是一件較冒險的事情,因為當中不肯定的變數實在太多。例如在未上演前,大家都會擔心音樂會否為香港觀眾所喜?歌詞的水準如何,觀眾聽得清楚嗎?舞蹈又怎樣呢?沒有百老匯其他演出的參考,編舞的成績如何呢?還有,那些都是全新的歌曲,演員駕馭得來嗎?導演呢?他們又怎樣演繹一個他們從未看過的音樂劇呢?
我相信香港有些原創音樂劇通過了這些測試,因為我見到有些製作很受歡迎,有機會重演,甚至一再重演。可惜的是,有更多的創作音樂劇是失敗的。那些曾經花過不少人的心血和時間創作出來的歌和舞就只有在演出的那短短數場時間呈現人前,之後便因沒有為觀眾所欣賞而不獲重演機會。它們的生命就像曇花一樣,稍縱即逝,從此只成為劇團「過往製作」名單上的一個名字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