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建宗(右)與金光東交換工作假期計劃雙邊名額增加的相關文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敏婷)政府昨日宣佈,香港/韓國工作假期計劃每年名額由明年起倍增至1,000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計劃不單深受港青歡迎,韓國青年申請人數亦超越年度名額,期望雙邊交流深化兩地聯繫。多名曾到韓國參與工作假期的女生表示,韓國工作階級觀念極重,文化差異令她們感到失望,但過程中發掘出自己的潛能,回港創出新發展方向,「再選一次也要來!」
30歲是參與工作假期的「最後限期」,原本任職記者的李綺漩(Cherry),每天生活枯燥,想突破卻害怕改變;30歲前數個月,她突然驚覺若再不行動,將喪失工作假期資格,加上男友是韓國人,把心一橫,申請到韓國一年。3個多月後,她已身處韓國。
Cherry在韓國曾先後於4個地方打工,首份工作是在泡菜學校擔任導賞員,穿起傳統韓服教遊客做泡菜,介紹泡菜歷史,月薪僅約7,000元至8,000元。她努力省錢,工作3個月後決定辭職遊玩一個月。其後,她希望找「不用接觸人」的工作,於是到手機零件工廠當「工廠妹」,切實體會韓國工作文化階級差距,「男上司完全當我妹仔咁呼喝,日做10多小時無停手,好痛苦!」
厭「扮」工文化 「想賺錢勿赴韓」
文職工作亦一樣。現年29歲的梁卓瑩(Cookie)於2013年到韓國,自己本身已考獲最高級別的6級韓文證書,加上曾在新西蘭工作假期一年,輕易在首爾找到旅行社文職工作。她不介意薪水較同職的韓國人低20%,但最討厭當地「扮」工文化與上司的荒謬,「雙手不斷打字就代表勤力,同事完成工作也不敢走。」她憶述指,上司曾要求她拿取競爭對手的內部文件,更着她混入對手公司。捱了3個月後,Cookie決定辭職,而且不再打工,轉做自由身,主要接翻譯工作,薪金比打工更可觀。遊玩半年後,她最終「倒蝕」7萬元回港。她笑言,韓國是女生的購物天堂,但工作卻是另一回事,加上工資低,「想賺錢的話,不要去韓國!」
於首爾生活是多數人的選擇,23歲的曾娉婷(Tinny)卻選擇到最偏遠的濟州島工作。她當時只有1級韓文證書,溝通上「完全搞唔掂」,幸好在旅館工作尚可靠中英文溝通。3個月後,她終於完全適應,但自覺文法稍遜,決定憑積蓄到首爾修讀韓文短期課程,學費1.2萬港元。
3人回港後,各自找到新目標,Cookie和Tinny加入韓資公司,Cherry則發現自己對傳統韓服的興趣,決心放棄全職工作,轉任自由工作者,同時親手製作韓服,希望發展成事業,「香港無人做,那麼我做!」
Tinny亦表示,當初曾想過放棄,一直堅持下去,最終衝破難關,「現時無論面對什麼難題,就會想起當日的自己。咁難都捱過了,有什麼做不到?」
赴韓工作假期名額倍增至千位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與韓國駐港總領事金光東會面,隨後宣佈明年起的香港/韓國工作假期名額,由每年500個增至1,000個,這是自計劃於2011年開始以來,第二次上調名額。他希望,是次增加名額可讓更多兩地青年,藉着旅遊期間的生活和短暫工作,體驗當地文化風俗,並擴闊視野。
勞工處提醒參加者出發前必須做好準備,在旅途中提高警覺,包括購買合適保險、遵守當地法律、小心了解當地僱傭合約條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