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微信養生


放大圖片

■有微信朋友圈之後,生活變得精細。 網絡圖片

晨 風

有微信朋友圈之後,從前粗粗拉拉過日子的我,生活突然變得精細了,凡事都有了點兒講究。朋友圈中鋪天蓋地的養生帖子,成了每日必讀。

近年親朋好友中得癌症的人愈來愈多,不久前還相聚的一位兵團戰友,就突然得肺癌去世。有人在股市上賺了幾千萬,一轉身,卻發現自己最近的親人,得了不治之症,讓人欲哭無淚。

在我等草根一族看來,寫了多少好文章,創作了多少能千古流傳作品,有多麼壯觀的事業,成了多大的名人,都不如好好地活上100歲,高高興興地在太陽底下看蚋A花開放。拚命賺名賺利的人,最後總會明白,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最重要的事,是保養好身體這個本錢。看胡同裡清晨去早市採購的鄰居老太太,人家快90歲了還腿腳俐落,耳聰目明,幸福感一點兒不比住幾千萬豪宅的新貴們差。當然,老太太沒有智能手機。

鋪天蓋地的朋友圈信息中,養生帖子最受歡迎,稍羅列一下內容:「百歲老人養生經」、「死於酸性,活於鹼性」、「鹼性食品大排行」、「六個字,令你終生不得癌」、「一碗薑茶水,臉上斑全沒」、「常按三個穴,養生又健康」、「42個鍛煉大腦的方法」、「八件事,換來你幾十年的生命」、「恢復視力奇穴,不轉發對不起朋友」、「穴位就是中藥,經絡就是藥房」、「公佈最養生走路法」、「你永遠想不到的補骨第一食品」等等,非常吸眼球,轉發率自然也非常高。這些帖子,我基本都會點開讀完。半輩子沒時間關注養生,現在養生知識送到鼻子尖底下了,自然得好好補充吸收。

狂補養生知識之後,先是我家餐桌上發生了明顯變化。原來早餐是簡單的牛奶、雞蛋、饅頭、棒子麵粥加醬豆腐,幾十年不變。現在呢,為了營養均衡,由喝粥改為喝「三黑」餬餬以及多種營養豆漿,再加上聖女果。據說,聖女果是著名的抗癌食品,早餐吃能更好地補充維生素。

「三黑」餬餬是改良的五穀豆漿。做法是把黃豆、黑豆、黑米、黑芝麻、小米、江米泡上一夜,清晨再上枸杞子和紅棗碎,用九陽豆漿機磨打而成。據說,此餬餬的功效是,補鈣、補鐵、補氣,還有烏髮強骨功能。上午十點多是吃蘋果的時間。微信上說,每天一個蘋果,能有效地保護心臟。如果把蘋果與核桃一起吃,就有利於肌體產生有「血管清道夫」之稱的高密度膽固醇。如果有時間,再來一杯濃茶或咖啡,據說這兩種飲料都有降血脂的功能。

午飯之前呢,則吃一根香蕉。因為最近微信圈上盛傳的一個帖子名為「飯前一根香蕉,功效無邊」。該帖子說,每餐飯前吃一根香蕉,能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還能平穩情緒,提高人體免疫力。晚飯的改變也是明顯的,由原來的比較豐盛,變成只吃少量素食,且一定在晚上六點之前吃完。朋友圈盛傳的「百歲老人養生經」之一,就是晚上八點之後不吃任何東西,咱六點前吃完晚餐,自然更安全了。

留意微信養生經後,我家餐桌上少了各種紅肉,多了蔬菜水果。從前愛吃的紅燒肉、冰糖燉肘子之類,幾乎被排斥出了菜單。與此同時,參照微信素食帖,練就了幾樣頗受歡迎的素食,比如胡蘿蔔燙餃、涼拌三絲,就頗受家人歡迎。胡蘿蔔燙餃的做法是:把胡蘿蔔刨成絲,拌上炒雞蛋、鹽與b蒜炸好的熟油。上等麥芯粉用80度開水和好,圻那伅q薄的皮,包進盡可能多的餡,上屜15分鐘即成。胡蘿蔔燙餃顏色艷麗,玲瓏剔透,色香味俱全,且富於維生素,不喜歡吃胡蘿蔔的人也愛吃。拌三絲很簡單,把一個土豆、一根胡蘿蔔和一個青椒(其他綠菜皆可)悉數切成細絲,再加上幾個水發木耳,進開水焯一下。加一團燙好的粉絲,放上用醋、糖、生抽、青蒜、麻醬調好的調料,就是一盆色香味俱全的素菜了。

過去我為省事,常以生嚼胡蘿蔔的方式補蘿蔔素,如今吃口蘿蔔,真是費時又費力。然而,正是豐富的形式,賦予食材嶄新的生命。精緻的烹調技藝,讓最簡單的食材,也能變成美味的佳餚。如果你有幾個熱愛烹調的朋友,那麼朋友圈上就會有花樣翻新的食譜,讓你總有驚喜,目不暇接。有朋友最近發個「如何不發麵,烙出各種美味餅」或「色香味俱全全素席」的帖子,我都悉數收藏。

當然,朋友圈傳播的食文化,用的都是煽情的網絡語言,目標都是一個--增加點擊率。所以今天說葡萄乾賽蟲草,明天說大白菜治百病,後天又傳檸檬是長壽果;再過兩天,又把生薑、洋b、蜂蜜等再普通不過的食材,捧上神藥的寶座。有一段時間,我一會兒天天喝蜂蜜薑茶,一會又天天吃洋b,習慣跟虓L信變個不停,有時複雜得自己都忘掉應該吃什麼了。不過,記得最清楚、堅持得最好的,是每天喝六到八杯水。簡單的喝水養生,讓我受益很多。自從堅持喝水後,原來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都不知不覺霍然而癒了,連走路時關節都感覺輕鬆很多。道理很簡單,水不斷帶走人體的垃圾,有助於肌體的自我修復。

除了提倡健康的食文化,朋友圈也盛傳各種健身法。比如手操、穴位按摩等。不過我的穴位按摩,則是幾年前從圖書館借的中醫書上學的。當年一本書在手學了幾個月,實踐了好幾年,受益極大,與微信沒有關係。好好想想就明白,實際上,微信不過是把圖書館中浩瀚無邊的養生知識,從紙質媒體搬到網絡上罷了。過於迅捷與方便的閱讀平台,讓人有些浮躁,卻更廣泛地傳播了養生知識,畢竟沒有多少人有工夫鑽圖書館。

通過微信學習養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相關新聞
百家廊:微信養生 (2015-11-24) (圖)
聊易談經:無妄卦 (2015-11-24)
思旋天地:新時代 新常態 (2015-11-24)
發式生活:尷尬後的溫暖 (2015-11-24)
見多識廣:「和平宮」裡的笑聲 (2015-11-24)
翠袖乾坤:血洗巴黎 (2015-11-24)
跳出框框:結婚周年 (2015-11-24)
百家廊:名人偷,不算偷? (2015-11-23)
琴台客聚:課外書加讀報 (2015-11-23)
生活語絲:老伴織毛衣 (2015-11-23)
淑梅足跡:黃耀強陳志文憶李小龍 (2015-11-23) (圖)
七嘴八舌:誰是真心愛護香港 (2015-11-23)
翠袖乾坤:兩歲反叛兒 (2015-11-23)
網人網事:CD的幻想 (2015-11-23)
百家廊:梔子花香 (2015-11-20)
此山中:名牌褪色 設計師退場 (2015-11-20) (圖)
隨想國:閒話葡萄酒 (2015-11-20)
雙城記:人生第一場昆曲 (2015-11-20)
演藝蝶影:百花齊放的音樂劇 (2015-11-20)
翠袖乾坤:魔 (2015-11-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