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上星期有一新聞如是說:「由於H3N2甲型流感病毒株出現抗原漂移,多達六百人喪命。港大醫學院一項重大研究發現,在注射流感疫苗前,先塗上有效治療皮膚癌和皮膚疣的『咪喹莫特』藥膏,可有效提升兩倍至二十五倍不等的保護率,甚至延長保護效力至一年。『咪喹莫特』可有效刺激先天及適應性免疫系統,從而刺激其他細胞,之後再將疫苗注射至真皮層,其保護作用可在七日內見效,比傳統一般打針的二十一日要快。」
這一次大概是以毒攻毒的方法,還要直搗黃龍。大部分的疫苗「成功」比率以抗體數目來量度,抗體以不同型號的流感作單位,逐一比對,故有:「針對非內含疫苗株抗體的保護率亦大大提升,包括八十年前盛行的H1N1威斯康辛甲型、二零零九年的H1N1、今年初盛行的H3N2瑞士型和維多利亞乙型。其保護率在注射後七日,分別由3%升至75%、5%升至63%、8%升至70%及10%升至63%。」的說法。
但即使不用去到反西醫的人的口,免疫學家早說過這種方法是有問題的:一是製造的抗體未必與野生型號有抗衡作用,亦即以上說抗原漂移,本身就是指不同的流感型號根本會不斷變種。二是有抗體未必等於可以抵擋外來病毒,因為疫苗針是直接入血的,血液的士兵本身不會直接打仗,平常是由呼吸或消化系統的士兵先抗敵,如今血液裡的大軍不正常地被迫開戰,製造的抗體與呼吸膜及消化膜中應有的抗體未必相同。有研究曾發現,即使這些士兵練習了一次,到真正如臨大敵時,外敵卻是由另一門口進來(譬如呼吸系統),呼吸系統的士兵未應付過,故同樣會有感冒症狀。
做了抗體,但不一定等於沒事,很多人接種流感疫苗後立刻感冒,就是身體同樣地以打感冒的方法去打疫苗中的病毒,抗體是做了,但接種者同樣要經歷生病。這就是西醫的科學思維,以病作單位,而非以人出發,與「手術成功了,但病人死了」的邏輯一樣,任何以「科學」驗證的疫苗或藥,也是以此為基點及終點。止咳藥要止咳,但把毒或菌逼得無處可逃,便成為另一問題,但藥是成功止咳了,這叫科學驗證。但人體和健康是否就是以消滅病徵為終點呢?治癌是要去腫瘤,還是要恢復健康?治高血壓是要降低血壓,還是處理血管甚至情緒問題?以流感疫苗來說,就是究竟要做抗體,還是令整體健康提升來對抗任何型號疫苗?抗體做成了,卻有接種者感冒,或變了氣管敏感,或患上吉巴氏綜合症,但那也叫疫苗是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