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莫言對泉州的文化遺產,評價極高。
他在參加泉州的海絲藝術公園後,曾對傳媒說:
泉州可圈可點的文化遺產太多了,而其中海絲文化是獨特的泉州符號,海絲文化公園既是昔日泉州海絲繁盛景象的縮影,也是以當代藝術形式展示絲路精神的創意結晶,是一件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交相輝映的獨具創意的藝術品。
莫言談到一個城市的靈魂。
他指出:「一個城市是否富裕,是否先進,不能只看經濟總量,還要看它的靈魂有多麼豐富,它的藝術有多麼燦爛多姿。」
綜觀莫言泉州行的報道,他到了弘一法師紀念館,觀賞東西塔,踏足洛陽橋......,卻沒有多大着墨對「晉江草庵」的參觀,令人感到遺憾。
晉江草庵供奉着明教(摩尼教)教主的石刻像(被聯合國文教組織評為當今世上最大的明教教主的石雕)。
明教是金庸筆下所涉文字頗多的教派。相信莫言參觀後一定感到振奮,因為他是金庸的粉絲。
莫言在泉州還談到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他說,「弘揚中國的文化、地方的文化,提高文化的競爭力,需要走出去、需要交流,而文化的交流,不能單靠政府,還要依靠民間的力量。」
家鄉文化源遠流長,特別泉州自古是絲綢之路起點,有很濃厚而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澱,值得積極向海外推薦-走出去,才能擴大影響力。
他進一步闡述道,「文化交流一方面要通過政府的力量、政策的支持,進行正式交流;另一方面要通過民間的文化自覺,自發的交流,潤物無聲地持續下去,個體行為積累起來力量巨大。」
這當然是指在內地的環境下做文化交流的要訣。
在海外或在香港,要做文化交流,是沒政府可靠。
譬如在香港,政府投放文化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可憐的地步。
香港有一個康文署,管的範圍非常廣泛,獨欠專司文化的部門。
既然以「康」為首,當然以體育、康樂為主,所以資源集中在體育運動如球類活動等。
「文」是在康體之下,是屬於等而閒之的事。
文事活動,又分表演藝術及音樂、創作、文學活動。
表演藝術即時社會效應大,當官的面上有光,所以資源都集中在表演藝術上。
至於文學活動,是「文」中之末,所以所撥的資源最少,幾乎達到自生自滅的地步。
所以相對來說,香港的文學活動,來自政府的力量、來自政府支持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唯一的出路,是向社會籌款,社會對文學是不屑的。商界從商業效益而言,對文學可謂無從說起,所以要獲得商界的支持,也是戛戛乎其難矣!
這就是香港文化的現實了。
她是屬於民間,卻是社會的棄兒!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