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正當各國仍在苦苦探索低碳發展模式時,在中國「中部第一縣」湖南長沙縣--一個製造業發達、GDP超過千億、財政收入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強縣,已經開始嘗試利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碳循環研究中心主任雷學軍教授研發的獨特技術,打造由碳捕捉、碳封存、碳交易構成的「零碳經濟」模式,創建中國首個「零碳縣」。57歲的雷學軍將於29日凌晨飛往歐洲,跟隨中國代表團參加巴黎氣候大會,向國際社會介紹長沙縣「零碳發展」經驗。
新華社報道稱,長沙縣緊鄰湖南省會長沙,是黃花國際機場所在地。2013年,該縣委託科研機構對全縣開展碳排放普查發現,2012年該縣的碳排放總量是550.64萬噸,2013年該縣的碳排放總量是555.46萬噸。縣政府意識到,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要控制碳源增長比較困難,只能積極尋求新辦法提升縣域碳匯能力。
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被稱為碳匯。進入工業時代後,自然植被的碳匯功能遠遠滿足不了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需要。碳匯能力如何才能提升?經過多方探尋,雷學軍教授和他研發的「速生碳匯草碳轉化刈割封存技術」,進入了長沙縣決策者的視野。
碳匯草「碳匯增量」遠勝森林
在位於長沙市跳馬鎮田心橋村的速生碳匯草科研基地,外形類似甘蔗和高粱的植物在陽光下隨風搖曳,綠浪翻滾。雷學軍表示,速生碳匯草葉子寬大,種植密集,有兩人多高,兩三個月可長四五米高,刈割後長得很快,一年能長3到5季。雷學軍稱,「將速生碳匯草刈割、曬乾、粉碎,可以加溫壓製成標準碳產品。」
經中國品質認證中心認證:試驗田選育種植的速生碳匯草年淨碳匯量為14噸/畝。南方林業生態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檢驗報告顯示,加工的碳產品平均碳含量為49.2%。
雷學軍由此測算出,用速生碳匯草作為原料,生產一噸標準碳產品,就等於封存了空氣中1.46噸的二氧化碳。這也意味荂A速生碳匯草50年的「碳匯增量」,是相同面積森林「碳匯增量」的650倍。
力推此項改革的長沙縣主政官員楊懿文表示,經過研究論證,長沙縣的決策層認為,通過種植速生碳匯草,生產標準碳產品,構建碳交易以及生態碳匯補償機制,加上節能減排,使用綠色替代能源,轄區範圍內碳源與碳匯的代數和完全可能為零。
設試點摸清碳源碳匯情況
此外,長沙縣2014年啟動中國首個「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確定了「零碳機關」、「零碳鄉村」、「零碳社區」、「零碳企業」及「零碳學校」等5個類別共計8個單位作為先期零碳示範單位試點。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長沙縣編制了「零碳縣示範單位創建實施方案」。
以「零碳機關」的示範單位長沙縣政府大院為例,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規劃了10項節能減排措施。經過測算,到2020年底,長沙縣政府大院10項低碳技術將改造到位,總投資預計2,292.4萬元,可以減排二氧化碳1,066.51噸,達到「碳中和」還需購買1,743.32噸二氧化碳,相當於1,194.05噸標準碳產品。
「除了節能減排以外,創建零碳示範單位的另一個目標,是摸清碳源碳匯情況,為碳交易打下基礎。」楊懿文表示,推動碳排放權入市交易,建立區域內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區域內碳源碳匯達到中和,是長沙縣創建「零碳縣」的最終目標。
擬建統一碳排放權交易系統
為了推動碳排放權入市交易,長沙縣已經陸續啟動一系列籌備工作,比如開發速生碳匯草種植基地、建設標準碳產品加工儲存倉庫,打造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