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大學遊蹤:訪緬教拍攝剪片 學打破語言隔膜


放大圖片

■張芷彤在當地做義工時的情況。張芷彤供圖

到外地做義工最特別和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就是自己與服務對象說着不同的語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卻要克服彼此的差異為他們服務。是次我和同學到緬甸仰光進行8天的服務學習, 為當地的大學生及高中生舉辦多媒體工作坊,透過教授製作定格動畫及剪輯影片的技巧,培養他們的創意及想像力,以及建立勇於表達所想的自信。過程中我除了感受到當地學生的可愛友善,更學到如何打破語言文化隔膜,及反思當地人的需要。

電腦資源少 得物無所用

我們到訪的學校,其實為小學、中學部數千名師生共用的校舍。大部分課室設備簡陋,只有粗糙的長木桌和木椅。首次見面,我們請同學介紹自己,並鼓勵他們摸索平板電腦的功能,然後向我們發問。可是,同學們頓時顯得非常緊張,雙手繞在胸前,沒人肯採取主動。大概因為我們都是少見的外地人,而他們又不擅英語,同時習慣「單向」的學習模式,才造成這種尷尬場面。

我們上課的地點是一間新建的小型電腦室,由一間韓國企業贊助,室內只設有約20部電腦。除了電腦數量少,停電頻繁外,電腦室似乎也是經常上鎖,學生們未能隨意使用。留心一看,不少學生卻拿着自己的智能產品來上課。

據介紹,很多緬甸家庭因為太窮無法供小孩上學,很多小孩在小學一、二年級時就得輟學去工作,分擔家中財政壓力。這裡的高中學生,應該都是出身較好。然而,儘管他們和學校有如此科技配套,卻似乎未能好好地加以利用。他們都說,是第一次接觸攝影。

製作生活故事開心扉

有了先前的經驗,我們稍稍將課程變動,讓同學有更多時間走出課室,為他們創作的故事進行拍攝。他們拍攝的都是不分國界的身體語言及日常生活,如打架時慢動作地把對方「裙子」(緬甸男性正式服裝為一種裙子)拉下、朋友的窩心擁抱、燦爛的笑容等,而在不知不覺間我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亦拉近了。

雖然同學都比較害羞和慢熱,但事實上他們非常好學和有創意,過程中一直邊問邊試驗一些我們沒教的技巧。最後匯報時,他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得着,以及表達對我們的感謝之情。其中一組特意以他們不熟悉的英語作演講,讓我們較容易明白。

短短5天,我們見證着他們從一言不發到勇於表達自己感受的改變。希望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用心,是這個課程的最終目標,而他們都做到了。

增教育機會 燃亮求知慾

這次緬甸之行讓我反思,剛開放的緬甸除了經濟「硬件」的支援,可能更需要的是「軟件」配合,包括教育的機會。是次工作坊,希望他們可體驗科技能做的不同的事,開闊眼界,刺激他們繼續發掘不同的知識,「得物而有所用」。

是次擔任義務翻譯的當地熱心大學生,也因此提升了對服務學習的興趣。希望我們帶來的星星之火,能夠燎原,讓緬甸的未來新一代有所啟發得着,互相幫助,令緬甸未來發展更美好。■理大環境及室內設計系學生 張芷彤

相關新聞
教局:檢討倘無改善 TSA或「重大調整」 (圖)
小學生有喜有憎 盼學校「對症下藥」 (圖)
校長:應審視根源 家長:操練致變質
港大議會投票率2.7% 證校友厭倦政治化 (圖)
首推科商合璧課程 科大增學生「叫座力」 (圖)
城大基金宴籌236萬助學生創業 (圖)
校園放大鏡:親子製風箏試放 浸信校園滿溫馨 (圖)
大學遊蹤:訪緬教拍攝剪片 學打破語言隔膜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區選落幕 學者:新舊交替潮至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研降兩電回報率至6% 電費或減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師父指點迷茫青年 有效擬再推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ISIS犯眾怒 各國誓鏟除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願捐器官者新低 拒捐倍增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野生中華鱘「再產」 恐「迴光返照」 (圖)
通識把脈:教通識 自設教材也可「落地」
UN年屆古稀 各國亮藍相慶 (圖)
概念圖:聯合國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