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把脈:教通識 自設教材也可「落地」


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14年1月更新版),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各科知識,使學生能從多角度研習不同的課題,從而加強學生的社會觸覺,並建構與他們所身處的現今世界直接相關的個人知識。

「參考書」未必「安全」 教師要有明確目標

事實上,由於通識教師從一開始就是拉雜成軍,在沒有主修的前提下,縱然不少教師都經已完成在職進修,並取得相對專門的碩士資歷,但據教協通識教育科問卷調查2014的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信心雖然較2013年為高,但普遍仍處於偏低水平,最少36%教師表示在最少一個單元內的信心指數低於五成(10分為最高分),可見通識教育存在根本上的問題。加上,備課時間不足、缺乏具專業權威的教學領導下,在極有限的備課時間內,除了必要的討論,其次相信就只有分工。當然,在學界中亦不乏一些高質素的通識教育專業領導。

取而代之,往往就是依靠出版社編制未被審查的「參考書」。一般教學團隊均採取較「安全」的手法,通過「參考書」提供的資訊引導學生完成課程。那麼,學生在應考時又是否單靠書內提供的資訊就可以安全過關呢?相信答案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坊間出版了林林總總的精讀,不少都標榜考試技巧,如何協助莘莘學子在公開試奪取佳績。那些較為「落地」的方法,是否那麼神秘?是否只有那些補習公司才可以發現呢?

無疑,充裕的時間、充足的資源,總比單打獨鬥來得全面。縱使資源未必豐裕,但只要目標明確,相信自設教材的質量不會被坊間的比下去,更何況,最了解學生能力的莫過於前線教師。

堅持每單元找相關概念事例持份者

相信各位都不會否定,不少學生的能力,不一定可以在考卷中完全反映出來。在課堂中,他們可能能言善辯,回應提問時言之成理,但在作答考卷時往往未能得心應手。關鍵問題,源於學生未能準確表達,缺乏對概念的掌握。同時,學生亦未能運用實例作答,欠缺資料來立論,顯得自吹自擂,作答質素變得薄弱。

歸根究底,提升相關概念運用量,相信已經能夠鞏固學生答卷時的方向,穩定作答核心,避免亂衝亂撞,減少混亂感。在使用時加入適量解釋,亦能讓評卷員確定學生的知識基礎。除直接引用題目所提供的資料外,也必須加入合適持份者的意見及其相關事例作說明。論點論證不可少,但能夠以第三身角度說服評卷員,以多元資訊豐富立場,方能提升作答質量。

總括而言,豐富的概念運用和加入持份者事例,比「無理解」的背誦來得有意義,但這並非一朝一夕的。可以的話,從今天起為每一單元找來一篇合適的時事資訊,在每篇資訊中寫下3個至5個相關概念,好好整理後收藏,相信日子有功,你的收藏定必有用武之地,提升學生答題能力指日可待。■黃育訓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幹事、孔聖堂中學老師

相關新聞
教局:檢討倘無改善 TSA或「重大調整」 (圖)
小學生有喜有憎 盼學校「對症下藥」 (圖)
校長:應審視根源 家長:操練致變質
港大議會投票率2.7% 證校友厭倦政治化 (圖)
首推科商合璧課程 科大增學生「叫座力」 (圖)
城大基金宴籌236萬助學生創業 (圖)
校園放大鏡:親子製風箏試放 浸信校園滿溫馨 (圖)
大學遊蹤:訪緬教拍攝剪片 學打破語言隔膜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區選落幕 學者:新舊交替潮至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研降兩電回報率至6% 電費或減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師父指點迷茫青年 有效擬再推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ISIS犯眾怒 各國誓鏟除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願捐器官者新低 拒捐倍增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野生中華鱘「再產」 恐「迴光返照」 (圖)
通識把脈:教通識 自設教材也可「落地」
UN年屆古稀 各國亮藍相慶 (圖)
概念圖:聯合國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